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Name:

Website Role: administrator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maodl.com

Profile:

RSS Feed: Feed URL

Posts by donglei:

从北赤羽到京都

2025/03/31 – 10:40 下午

今天,我参加了月月大学的入学典礼。我们家月月,仅用3个月时间在日本学习语言和绘画,就成功考上了位于充满历史韵味的京都的京都精华大学(きょうとせいかだいがく)。

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冈本诚一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还提出了“尊重个人”和“自由和自主”的理念。这一哲学思想至今仍在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中传承并发扬。今天,我在入学典礼上,也聆听了本届校长的演讲,虽然没能听懂,但大致了解到他希望孩子们能自强自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的可塑之才吧。

京都精华大学自1968年创立以来,这所私立大学凭借在艺术、设计和漫画领域的卓越成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与学者,月月也是其中之一。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从小到大一直帮助月月的老师们。尤其是她的日语老师小黑、罗老师、潘老师、曹老师(东京任教),还有美术老师郑老师、黄老师(也在东京),是他们助力月月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理想。

月月小时候,学过很多兴趣爱好,像舞蹈、钢琴、游泳、乒乓球、唱歌等等。这就像我们做新药研发管线,一开始会尝试很多方向,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由于月月性格比较安静,在她3岁的时候,我们送她去学画画,她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地完成一幅画作。这让我想起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他小时候4岁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

后来,我给月月买了一套日本漫画师高木直子的系列动漫。这套漫画讲述了高木直子如何从一个人到东京打拼成为插画师的故事,既搞笑又励志。没想到,这套漫画在月月心中种下了一个小小的梦想——她也想成为一名插画师。

接下来的选择,就像我们做药时面临的抉择,是专注一个领域还是全面铺开。我们选择了前者,给月月报的所有兴趣班都围绕绘画展开,比如水彩、素描、油画等等,让她在这个领域纵向深入发展。就像如果你做肿瘤药,就专注做肿瘤药,而不要去涉足其他像糖尿病药物之类的领域。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领域。

就这样,从月月3岁开始,一直到现在,包括她读的高中,也是专业的美术院校。我们让她放弃了其他主要学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绘画上。后来因为我经常去日本,也带月月去过,于是就有了让她出国留学到日本深造美术的想法。“要做一些促进中日美术交流的事情。”我经常这样对月月说。

果然,月月深受我的影响。她知道我是做文章、办杂志的,于是小小的她就在一些漫画群里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她每天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网站和粉丝群,到现在,已经在自己的圈子里小有名气,不少人找她约稿,她也能赚一些稿费。后来,我鼓励她像我一样参加会议、漫展和行业活动,拓宽视野,她也积极地做到了。

最重要的是,我经常用她舅舅是设计师、画家来鼓励她,希望她能像舅舅一样优秀出色,这也成了她前进的动力。就在前两天,她回国看望舅舅,舅舅送了她一部电脑,眼睛睁得大大的,用微弱的声音说:“月月,我对你除了崇拜,还是崇拜。我爱你,想你。”然而,第二天,舅舅就离开了人世。

月月非常争气,她自己搬家,从东京的北赤羽站坐火车,来到了京都的国际会馆站。我也曾在北赤羽生活过将近2个月,非常想念小区楼下那一排排随风沙沙作响的树木,江边的大桥,繁忙的地铁站,还有人潮涌动的池袋、新宿、品川……以及东京的朋友们。
这次,我来到了月月的新住处,位于山脚下的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从关西机场乘坐Haruka再到京都,再转车到国际会馆,出站走5分钟就到了,非常方便。

这里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大朵大朵的白云飘浮着,街道干净整洁,没有高楼大厦,很像哥哥原来所在的加拿大。我把哥哥的照片带在身上,总是不自觉地跟他说话:“哥,你看这里多美啊。”虽然这个小镇人烟稀少,少了东京的喧闹,但却多了一份宁静。尤其是那套两层小公寓,让我们有了独立的空间。

我们买了家具、空调,准备在这里好好学习,度过充实的四年。前几天跟鲁白教授聊天,他说:“如果你想一辈子被人记住,从现在就要为之努力和付出。”我也是这么想的。带着哥哥在天之灵的祝福,我们要继续勇敢地向前走!

冬青卓越枫国才华昭日月 赤子英魂星河浩气炳春秋

2025/03/31 – 6:54 上午

我亲爱的哥哥

2025/03/25 – 12:25 上午

打开哥哥的微信朋友圈,时光仿佛回到了他在加拿大乔治王子城的岁月。那些他拍摄的照片里,这座仅七万人口的北方小城绽放着独特的美:春日里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夏日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河面,秋日层林尽染的森林,冬日银装素裹的河流。他的镜头捕捉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像是从梭罗《瓦尔登湖》中走出来的图景。

他对音乐的热爱同样令人动容。朋友圈里那些关于古典乐、浪漫派和流行乐的细腻点评,总配着精心挑选的诗句。每当听到他分享的小提琴协奏曲或钢琴奏鸣曲,我总能感受到音符背后那个深邃、优雅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灵魂。

作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交通部的高级桥梁工程师,绘画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专长。无论是水彩的灵动、素描的精准还是油画的厚重,在他笔下都游刃有余。他对艺术史如数家珍,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梵高到莫奈,每次听他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自从月月学习美术后,他的专业指导更成为我最珍贵的财富。

哲学思辨、佛学智慧、量子奥秘、星空浩瀚……他的学识之广博令人叹服。再加上他俊朗的外表,从小他就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与知己。

那个永远定格在2025年3月24日下午3:57的时刻,他的朋友圈再不会有新的动态更新了。

我亲爱的哥哥,这位与癌症抗争八年的勇士,经历150次化疗、5次大型手术,在刚庆祝完50岁生日后,终于卸下所有痛苦,飞向天堂。

在与病魔抗争的最后时光里,他将工程师的严谨用于研究自身病情。每次与医疗团队讨论治疗方案时,他清晰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让专业医生都为之折服。”医者更应该倾听患者的声音”,这是他留给医疗界最宝贵的箴言。

哥哥的一生是勤奋的。从小学到中学的物理课代表,到大学建筑系的学习委员,他总谦虚地说自己天资平平,所有成就都来自十倍于人的努力。1米68的身高让他格外刻苦锻炼,惊人的弹跳力让他几乎能够扣篮。移居加拿大后,溜冰、划船等运动又成为他的新爱好。

无论是职业成就还是人格魅力,他都堪称完美。那份与生俱来的善良、温柔与幽默,让我这个妹妹从小就对他崇拜不已。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把所见所闻拍给他看;每次经过大桥,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他。朋友们常说:”从未见过像你这样依恋哥哥的妹妹。”

最让我痛心的是,在他最需要陪伴的这两年,我却因追逐所谓的事业成就而疏于关心。在他与病魔搏斗的日子里,我未能尽心寻找更好的医疗资源,如今再听不到那声熟悉的”冬蕾”,这份愧疚将永在我心头……

虽然我们行业从事着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审批工作,但亲身经历让我深知: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从父母那里,我带回了几件他的遗物:一个陪伴他多年的铁水壶,一尊他钟爱的悟空石像——我知道,哥哥从未离开,他不在遥远的天堂,而是一直在我身边,在我心里。

我要特别感谢所有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感谢加拿大交通部至今还给他发薪酬,感谢我伟大的父母无私的爱,也感谢每一位给予安慰的朋友,尤其是他在加拿大的挚友赵哲先生。

正谏以明节,诙谐以取容

2025/03/23 – 5:39 下午

作为地道的南方人,自幼在温润的江南水土中生长,每次踏足北方,尤其是北京,总有些不适应。干燥的气候常伴着雾霾,食物的咸香不及家乡的鲜甜,连那爽利的京腔,都似与粤语格格不入。冬日出差时,这份疏离感更甚,常伴着一丝孤寂与不安。

然而,北京却是我们行业的重心所在。药品监管政策的风向在此汇聚,亦庄、中关村的创新浪潮汹涌,清华北大的学术滋养,吸引着生物医药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三月,两次赴京,却意外邂逅了不一样的京城。天蓝得通透,空气里浮动着草木的清新。更暖心的,是京城的温度——同行的周到,路人的善意,连滴滴车的师傅,一句“慢走您呐”,都裹着老北京特有的热乎劲儿。

原来,这座曾让我生怯的北方城,也有它细腻的一面。或许,所有的不适应,都是遇见美好的铺垫。

近日拜访了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与冯岚秘书长及其团队交流。他们介绍了药促会的核心工作,包括为会员提供的专业支持、政策研究的聚焦方向及近期会议的重点议题。团队中的洋洋总、志娟、齐琳老师等伙伴,个个充满活力,言谈间流露出对行业的热爱与对药促会的归属感。冯秘书长更是热情周到,对研发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番恳谈让我深感温暖,如沐春风。后续交流中得知,宋会长为激励政策研究室同仁,亲笔题赠一幅行楷——“正谏以明节,诙谐以取容”。此八字取自汉代东方朔画赞,寓意深长:为公谏言需正气凛然、敢抒己见,处世待人要诙谐有度、温润谦和。这八字恰如宋会长风骨之写照:一身正气敢直言,心怀温厚润众心,谈笑间既有原则又不失温度。据悉,此幅墨宝将悬于药促会研究部办公室,成为团队共勉之铭。正如宋会长说,政策研究之路,既要守“正气明节”之本,亦需怀“居安思危”之虑,方能在行业浪潮中稳健前行。

由研发客与泰格医药携手打造的药政法规科学年会,历来是注册人与研发人关注的焦点盛会。常建青老师作为发起人与策划者,不断推动会议议题迭代升级。从过往聚焦注册领域,到如今涵盖创新政策、临床研究、MAH制度、境外分段生产、多区域临床试验(MRCT)、AI制药及临床试验、BD跨境交易等多元议题,内容愈发丰富。会上,讲者倾囊相授,听众热情高涨,这一平台已然成为行业人士心中不可替代的知识殿堂与思想碰撞地。

这一周,我再次来到北京,恰逢春光明媚,天空如洗。在中关村,我有幸采访了晶泰科技的创始人赖力鹏——这位集北大、MIT、芝加哥大学学术背景于一身的跨界学者,亦是AI制药领域港交所上市第一股的联合缔造者。

访谈中,赖力鹏剖析了AI制药的演进脉络、当前格局与未来图景。“AI将重构药物研发全流程”“未来研发呈现哑铃结构,AI工具居中,生物学与医学为两端”等前瞻论断,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他也坦诚当前挑战:算法精度、算力瓶颈及数据质控亟待突破,并特别指出复合型AI+制药人才的需求缺口。

AI热潮在次日对赛诺菲全球首席科学家Mike Quigley博士的专访中延续升温。Mike上任后首次来到中国,出席第六届国际医药创新大会。不仅详述了AI如何加速赛诺菲内部研发进程,更强调“生物学不会被AI取代,但不懂AI的生物学家将被善用AI者超越”的深刻洞察。他还分享了赛诺菲在自身免疫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对于创新无边界的开放态度——“无论是大药企内部创新,还是与小公司合作,创新无分大小,创新无边界,皆需鼓励。”

最触动我的,是Mike对失败与创新的辩证思考:鼓励早期试错,以庆祝失败的心态,永葆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这番话,激励着每一位创新药人在挑战中前行。

此次北京之行,除了完成两场专业采访,还收获了诸多温暖的相遇。多年好朋友蔡绪柳在新闻大厦旁的餐馆招待我,饭间推让买单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也映出他一如既往的真诚。我们的对话总绕不开临床试验质量、稽查规范这些行业关切,他对待专业的严谨态度令人钦佩。

与来北京出席第六届国际医药创新大会的安斯泰来的中路茂教授相聚,听他讲述作为首批外派中国员工的五年经历,那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和对中国的感情,令人动容。而达人翻译团队的郁亮老师,则让我看到了另一条医药国际化道路的坚持——专注于引进日本高端制剂,虽未追逐国内创新热潮,却在细分领域深耕出独特价值,赢得日本企业的信赖。

最暖心的莫过于与安波老师的火锅之约。作为石药集团高管的她,以春风化雨的管理智慧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我许多启发。北京春日里,智化寺的古韵、建国酒店的舒适,还有街头巷尾偶遇的友善面孔,都让这座城市的多面魅力愈发清晰。

心中既有对北京的不舍,也满怀着回到广州见到哥哥的期待。希望我的哥哥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北京

2025/03/21 – 8:13 上午

宋瑞霖一行考察大湾区

2025/03/12 – 8:14 上午

近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执行顾问康韦一行,来到广州开发区生物岛,对惠正奇医药公司进行了参观。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回爱民博士热情接待了宋瑞霖会长一行,并介绍了mRNA作为新一代医疗革命技术的渊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分享了惠正奇医药公司的创业历程。我有幸随行,聆听宋会长的真知灼见,亲身感受其风采。

宋会长在国内法规监管、新药研发、创新投资、临床试验及中国香港18A章、CMPR(香港药品注册监管机构)等领域均有着卓越的贡献。他高度关注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国家医保局提出的创新药自主定价、多元化支付、建立商业保险等议题,宋会长指出,广东省作为GDP大省,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先行先试,将商业保险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业态率先在广州建立起来,为全国提供示范。

谈及香港CMPR,宋会长以其战略眼光,为企业答疑解惑。对于是否前往香港IPO、如何看待香港FDA、是否选择香港上市等问题,宋会长分享了他当年参与建立香港CMPR的初衷和愿景,强调了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与世界桥梁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香港在特定适应症领域和细分技术领域(如细胞基因治疗)的监管优势,倒逼中国药品监管和检验体系走向国际化。

“香港如果要系统发展生物医药,一定要有自己的药品监管体系,不但能维持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促进香港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有助于国内生物技术公司加快走出国门,对接全球并进一步促进香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内地药监局和企业提升自身水平。这是一个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制度设计,真正发挥出香港链接国内和世界的战略意义。”

除了行业层面的深入探讨,宋会长还就做人等方面发表了见解。他比喻创新应如DEEPSEEK一般,不断试错,勇于容错。他重申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这是他一贯倡导的理念。

在与园区的交流中,宋会长更是以其丰富的官场智慧,分享了与政府打交道的技巧。他强调,在组织内部或与上级相处时,当意见不合时,切勿当即提出反驳,而应选择适当时机,察言观色,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这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深感其智慧与谋略。

与优秀的女神一起进步

2025/03/07 – 10:23 下午

明天是三八女神节,细数我所在的生物医药领域,真是巾帼英豪辈出。以药审中心的杨志敏主任为例,她专业、权威、知性,勤奋专注,卓越非凡。数十年来,她投身于新药审评工作,引领CDE在审评能力与体系建设上不断迈上新台阶,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肩同行。在CDE这个大家庭里,女性同仁们更是撑起了半边天,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

临床界同样星光熠熠,沈琳、李海燕等临床研究者,在各自的治疗领域兢兢业业,她们既秉承了医生的仁爱之心,又对临床试验充满了热爱,为中国的创新药走向世界倾注了心血。

沈阳亦弘商学院最初创立的张象麟院长、北大未来技术学院的肖瑞平教授、行业协会如DIA中国的王彤炎等,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推动行业生态发展。

企业界中,我身边不乏优秀的女企业家。辉瑞、阿斯利康、礼来、BMS、GSK、武田、安斯泰来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无一不是由杰出的女性掌舵。她们将总部战略构想带入中国,付诸实践,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她们还积极为中国争取早期同步开发项目,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这种力度和重视程度在世界上都属罕见。

在本土Biotech、投资机构、CRO等领域,也有不少女性CEO。我身边就有许多闺蜜,她们不断学习成长,从科学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企业管理、经营、融资、BD交易策略,无一不精,无一不通。她们干练高效、严谨理性,同时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与细腻,真是多面手中的佼佼者。除了CEO,还有太多太多分布在实验室,临床前,临床,注册,生产等各个岗位的女性以及女性的投资人,行业分析师和咨询师。

而我们研发客编辑部,也是一支以女性为主的战斗队伍。她们能写能编,忠心耿耿,与我一同并肩作战。

能与这么多优秀的女性同行相伴,一同成长,我感到无比荣幸。加油,女神们!愿你们在三八女神节这一天,收获幸福与喜悦,继续在未来绽放光彩!

没有实际“用处”的情感与尊重

2025/03/07 – 10:11 下午

在我编辑稿件时,对于作者的原文,总是力求保持其原貌,尽量不做大的改动,以尊重原创者的心血。即便需要修改,也是悄无声息地进行,不必处处标明错处,指出逻辑上的瑕疵,尤其是在处理领导的文稿时,更是需谨慎入微,即便需要大幅调整,也要对原文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就细腻而微妙。只可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过于直接、匆忙,以至于无暇停下脚步,去品味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情感与尊重。这份含蓄,似乎已被遗忘在喧嚣之中。

想起曾听人言,他对香港词作家林夕情有独钟,尤为喜爱歌词中那份含蓄的情感表达。林夕的笔下,即便情感炽热如火,也绝不轻易言“爱”,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直白的“爱”字,却以层出不穷的比喻,将“我爱你”之意涵,无声无息地融入每一句歌词之中。这种表达方式,深得我心。

国际罕见病日和老哥生日快乐

2025/02/28 – 12:09 上午

明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而2月28日,正是我亲爱的老哥的生日,他即将迎来50岁的寿辰。我有许多罕见病患者朋友,他们虽然是病友,但平日里展现出的乐观、积极,不屈不挠与疾病抗争,改善罕见病患者生存环境、积极参与药物研发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这些年来,我有幸在公开场合演讲和主持,而这些机会几乎都是罕见病患者组织主办的大会所给予的。他们为我提供了难得的锻炼平台,让我深感感激。

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莫过于我的哥哥,他是一名肿瘤患者。即便身患疾病,他总是时刻关心着我,总想着能为我做些什么。每次我去医院看他,他见我疲惫不堪,都会让我躺在他的床上休息,还会给我准备各种好吃的,总是给我一种他在照顾我的感觉。

生日快乐,亲爱的老哥!我希望每天都能抱抱你,亲亲你。祈愿你能够早日康复,为此,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

又见老师杨维平

2025/02/11 – 12:49 上午

今晚特别高兴,在广州见到了刚从比利时参加完欧洲经济高峰论坛归来的费森尤斯卡比公司的杨维平博士。杨博士是制药行业的老一辈专家,对国内老药厂和制药行业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至今仍在中国制药行业辛勤耕耘。他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不断思考如何在国内外制药行业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汲取药厂经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这些年来,每当我对行业发展感到迷茫时,总会向杨博士请教。当前,医药经济整体下行,资本寒冬已持续多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再次陷入低谷。对此,杨博士认为,只要药品质量过硬,能够治病救人,公司就能赢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而要使制药业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培养国人的创新思维和理念,创新意味着要敢于挑战既有的理念和知识,勇于挑战权威。在这方面,中国制药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我还有幸见到了杨博士的团队,包括大区销售经理等成员。与专注于科研的科学家不同,做销售的老师们通常更加亲和,他们善于洞察人性,服务意识强,而且特别肯付出,内心十分强大。杨博士团队中有两位老师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十多年,他们经历了众多重大的人生里程碑,却依然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充满成就感,团队氛围和谐稳定。他们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这正是杨博士作为一位好领导的魅力,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