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您已读过不久前发表在我们报上的文章《苏岭:换个镜头看人生》。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3-05/20/node_4186.htm
也是在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了一篇何大一教授的专访,之后,便打算若有机缘,多写一些人物报道。
现在看来,最能打动读者的,莫过于“人”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但这种写法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
其中,有一些值得拿出来讲讲的地方。
因版面原因,原本设计排放苏岭博士拍摄的照片未能刊登,放在这儿共分享。图说也是苏博士写的:2009年路过纽约市中央公园时所见(扫街)。平凡之处可以发现美。
- 时间
《南方人物周刊》新年第一期的封面报道专访了宗萨仁波切,那位记者整整等了2年才约到不丹上师的专访。
遇到一个有代表性的素材,一次谈话往往是不够的。
苏岭博士是我在这个领域最早认识的专家,早在2006年的罗氏。这篇文章里很多情节是通过这些年的共事,我们的许多场对话写出来的。
采访,观察,思考无处不在。
2.结构
五个场景的设置,其中说说第三个场景,上版前跟该版编辑有一场“交锋”。
请您先读一下两个版本不同的感受。
编辑修改后的版本
在谈起这位导师和老上司时,苏岭讲了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当时,他在美国默沙东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经常回中国组织会议和讲课,看到了新药研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共事3年多后,苏岭告诉哈瑞•盖斯:“我想回中国,而且已经有一个在默沙东中国当医学总监的机会。”
他刚开始很吃惊,因为当时在默沙东流行病学部门做疫苗方面的流行病学项目只有两个人,苏岭走了,意味着他就剩一个人。当时,苏岭还同时负责两个长期试验,一是人体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一是甲肝疫苗。
但哈瑞停顿了一下说:“这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然后把苏岭一个人丢在了办公室。哈瑞的家在北卡罗莱纳州,每周五都要赶回去。苏岭站在原地想:“这是什么意思?是放我走还是怎么样?”隔了一会儿,哈瑞在去机场的路上用车载电话打来了40多分钟的电话,上世纪90年代有车载电话的并不多。
他在电话里说:“这个机会对你来说非常好,不仅对于你个人,对整个公司都有很大意义。以你的背景,回到祖国,更能为国家做一些事。你是我的学生,我非常喜欢你。我可以安排你走后留下的工作,你不应该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更让苏岭感动的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告知,回到中国要注意什么,“你要到默沙东中国去领导医学部门,要独挡一面,不像在这边,我可以不时照顾你。”
大块文章。来自李白的“大块假我以文章”。
原稿
记者:说说您的导师、老板哈瑞吧。
苏岭:我对我的博士导师和在默沙东流行病学部时的上司、已故的哈瑞·盖斯博士心怀毕生的感激。他是对我这一生影响最深的人,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我想讲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
我在美国默沙东做流行病学研究的时候,经常回中国组织会议和讲课,我看到新药研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共事了3年多之后,我告诉他我想回中国,而且已经有一个在默沙东中国当医学总监的机会。
他刚开始也很吃惊,因为我们当时在默沙东流行病学部门做疫苗方面的流行病学项目的只有两个人,我走了,意味着他就剩一个人。当时我同时负责两个长期试验,一是人体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一是甲肝疫苗。
但哈瑞停顿了一下跟我说:“这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然后就把我一个人丢在办公室了。哈瑞的家在北卡罗莱纳州,每周五要赶回去。
当时我站在原地想:“这是什么意思?是放我走还是怎么样?”没想到,隔了一会儿,他在去机场的路上用车载电话给我打了40多分钟的电话,(上世纪)90年代有车载电话的并不多。
他在电话里说,这个机会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好,不仅对我个人,对整个公司都有很大意义。以我的背景,回到祖国更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我是他的学生,他非常喜欢我。他说他可以安排我走后留下的工作,我不应该放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更令我感动的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告诉我回到中国要注意什么。我要到默沙东中国去领导医学部门,要独当一面,就不像在这边他可以不时照顾我。
“把苏岭的对话改成转述,就文字上,这段改的非常好。”我对同事范晓艳编辑说。在这次的写稿过程中,她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鼓励。
“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也不是读者想要的。”
比如这段,我拿着那张排好的大样——苏岭站在原地想:“这是什么意思?是放我走还是怎么样?”更让苏岭感动的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告知,回到中国要注意什么。
“如果遇到一个吹毛求疵的读者,他会问,写文章的人是怎么知道苏岭在想什么,是怎么知道让苏岭感动了?”我问晓艳。
2002年在徽州拍的。细节上的精致造就整体的美。
最终,保留了原稿问答对话的版本。让你的采访者在文章中发声,行动,这是直接引语的力量。
3.风格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说,你的叙述风格要符合事件自身的特点,写作要像讲故事一样。
如果文章也能写成电影的画面感,镜头感,超越时空,无限地展示,这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
4.同情心
文章中对苏岭身高的描写,被他删去了。
这让我想到那些对于细节追求到达痴迷的记者。例如,某某受访者说,记者为了展现他掌握的素材,在受访者前面加上一个得来不易的定语“身为单亲妈妈的某某受访者说”,报道出来后,那位受访者问:“我是否单亲与你该死的读者有什么关系?”
因此,我坦然接受苏岭博士在稿件中对他身高的删除——他的身高跟我们亲爱的读者有什么关系?
这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一些幕后趣事,与您分享,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