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每秒200万圈的速度运转的大脑

2014/02/26 – 11:30 上午

每个栏目都有生命。要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你的文字。

今年以来开了一些小栏目。有“小门看研发”,“守望重磅炸弹”等,还不断有一些栏目在我脑海里。

做这种文章跟自己写稿很不一样,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火花”栏目里,志民博士写的摩根大会,他的开头像日本的小说,有对话,有场景,甚至有天气、心情的描写,像微信,但比微信更工整和成体系。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2/14/content_204960.htm

“守望重磅炸弹”第一篇江宁军博士的转化医学,他会像记者一样盘点大事,他会与文章提及的专家确认文稿,约他写稿就像有人帮你把手中的重物接过去一样。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1/24/content_204428.htm

苏岭博士的生物类似物,“全球同此凉热”这是我很多年不曾起过的好标题。他的文字平实易懂,如果要讨论中国的药监药审政策,这种有节制之美的文章是我愿意给读者带来的。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2/17/node_4185.htm

接下来我要推出的是关于记忆的栏目。这个栏目甚至借用了图书出版的许多元素。如“序言”,“陈力于上海”,都出现在新闻报纸上,让整个版面沉下来。

看到杨青的这两张图,我的创意就出来了。

开栏语是请冯部写的,他把这些人也装进了自己记忆中。栏目英文请姚老师翻译,他用了“发现张江”(Discover Zhangjiang),给这个栏目注入了更多活力。

至于第一期的文章,不用说,陈力博士的文字就是“当下”。

平日是采访对象的人,了解他们的思路,记录他们的观点,再嵌入自己的文稿中。现在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组织语言,看到他们新鲜出炉的文字,能准确的把握出我的设想,真让人惊喜。

我喜欢看到他们的大脑以每秒200万圈的速度运转。

忆张江 Discover Zhangjiang

zhangjiang2

zhangjiang1

(图片由杨青提供)

开栏语:

这是中国药物研发人员的集体记忆。

张江,这个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方圆不过25平方公里,一直来以聚集中国最有活力的创新药研发而赋圣名的开发区说来已经成立22年了。

记忆中的张江的人物都还在,忆他们无需有怀古之心,仅仅是闪过十多年前他们还“年轻”时候的影像。陈力,总会用眼睛感染到你,让你感到药物创新就在当下。杜莹,总能让你感到她身后有更深邃的战略。李革,不用任何介绍就能自显影的北京风格,多少会让你想这哥们和海派文化能融合吗。原瑞华,海派中可能是最具北方沟通交流风格的女生,不留神你会跟不上她的思路……

幸运的是这些人物还都在,更幸运的是这些人物还都仍然年轻。忆张江,就是请这些过去或现在仍属张江的人,说说他们在张江的昨天,畅想一下明天。

“忆张江”栏目第一期邀请第一个外资药厂研发中心的创建者陈力博士,他不但见证了张江的变迁, 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感情,还待了十年没动窝……

(冯毅)

机会在中国

十年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记得2003年底,张江的一位朋友发给我一封电邮, 说“陈力, 恭喜了, 来张江做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CSO(首席科学官)”。我当时不解, 这个任命刚刚定下来, 罗氏内部还未公布, 国内的朋友们真是神通广大。回来后才知道, 这在当时是件大事, 关心的人还远不止罗氏的同仁。

2001年, 我作为美中药物协会(SAPA)的主席, 带领药协代表团来上海参加上海国际生物医药论坛 (BioForum), 应上海市科委安排,来张江高科技园区参观。 当时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公司副总于宁妮和张江集团公司副总丁永岳为我们介绍了张江的发展规划,开车带我们看张江生物医药园区:一片空地,但已经规划在建了。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和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等国家科研单位已经建立,参观时还真动了一些念头。

最有印象的是参观药明康德,是新泽西的一个“海归”李革博士创建的,公司在外高桥的一间厂房里,外面很不起眼,可进去后发现,一色清的美式现代装备,快赶上我在罗氏美国研发中心的药物化学实验室了。除硬件外,李革还建立了计算机药物设计平台,像是动真格的。现在看来,他是真敢干。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建立,前后花了2年的调研和论证,最后是时任罗氏全球CEO胡沫博博士(Franz Humor)拍板,决定在中国建立跨国制药公司首家在中国的全资研发中心,并定于2004年10月30日举行开张大典。

我在2003年圣诞节前,见到了时任罗氏全球研发总裁Jonathan Knowles, 在他面对莱茵河的办公室里,他问我,你去中国需要什么?“罗氏的内网和全球研发数据库”,我回答说。

他沉思一下说:“你能保证它的安全?出了事,要你的脑袋”。

“放心,您知道我会怎么做。”

就这样,一家由罗氏全资投入,装备了国际最先进研发设备和罗氏全球数据网络的第5个罗氏全球研发中心在张江落户了。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建立,无疑在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领军者的作用。继罗氏之后,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等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先后落户张江,为新药研发带来了新的理念,运营模式和高端人才,同时还培育了一批中国的CRO(研发外包企业)和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公司。

同时,一批早期回归的研发中心高管和在张江培养出来的新药研发精英,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掌门人或企业家,开始了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征程。更重要的是,张江已经形成了产学研资联合创新的生态环境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成为了新药研发创新的沃土,吸引着全球的创业者。“以开放促进改革”在张江进行着。

2011年,我在同道的支持下,在张江建立了“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做中国的首创新药。“我们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们要抓住机会”,在一次论坛上我的老友记深圳微芯的鲁先平博士这么说过,我很赞同。

我觉得机会在中国。

Li Chen 3

(本文作者系华领医药董事长、总经理,百华(bayhelix)成员)

陈力(lichen@huamedicine.com)

2014.2.5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