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的绘本世界
暑假前的一次家长会,月月的班主任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图书给班上的家长,并做一个小型的讲演,说说推荐的理由。
我挺喜欢班主任给我的任务,制作了一个幻灯片,还真的在家长面前讲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历来都主张孩子的书本要降低阅读难度,我推荐的也是一系列绘本。以下就是这个可爱的ppt.
暑假前的一次家长会,月月的班主任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图书给班上的家长,并做一个小型的讲演,说说推荐的理由。
我挺喜欢班主任给我的任务,制作了一个幻灯片,还真的在家长面前讲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历来都主张孩子的书本要降低阅读难度,我推荐的也是一系列绘本。以下就是这个可爱的ppt.
发一篇我的同事姚嘉写的,里面有我们平日讨论的一些想法。
中午回家吃饭,在电梯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她主动打招呼,跟我一路聊起来,说自己的学校,高二的暑假计划,参加的社会活动,让我看到了年轻人少见的热情。
快到公交站,她问阿姨您是老师吗?我告诉她自己在报社工作,她说她的名字里有“馨妏”(新闻)二字,对媒体人很崇拜。她问了我一个很好的问题:新闻难吗?我想了一下,说,很适合你!这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行业,一路上,我们已经像好朋友在攀谈了。“是要有一个目标啊”。说完,馨妏乘车去了。
时代越是快,我们就越要慢
姚嘉 转摘自《医药经济报》内刊《智慧公社》
在新旧媒体生存大战烽烟四起的时候,我又翻出了《报纸突围》这本书。“报纸会死吗?”这句问话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以我混迹媒体江湖的浅薄资历来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帝是会笑的。但王正鹏在这本书里很明确地给了回答:“报纸不会死”,终究给了我继续做报纸人的勇气。
其实,我始终相信,只要有人类而且人类始终存有好奇心,任何读物都具有生存下去的理论基础。所不同的是,在时代变迁的前提下,这份读物可能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包装等来展现自己。打个比方,每年这么多的国际时装秀场,各大品牌各种风格同台展示,但并不是每一款都能得到市场的喝彩,最终得到膜拜和流传的必定是符合多数审美标准、实用、耐看的产品,而那些做作哗众的只能成为一时的谈资,或者随风而逝。
回到读物上,也是这个道理——有节操的读物,内容(观点和角度)为骨。没有内容的旧媒体最终会被淘汰,同样,没有内涵的新媒体又能支撑多久呢?想一想,被微信抢去了风头的微博,您有多久没有登录了?微信上当初狂加的公众号,如今剩下多少个是您期期必看的?
前段时间微信上曾经有一个据说是印度人写的中国人不读书的评论帖。看过之后,我也跟着在心里反省了一下自己,随后内疚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但再过了几天,在飞机上随手拿起一本航空杂志乱翻,竟意外地看到针对中国人读不读书的策划报道。这个策划的篇幅大概有10~20P,除了总编亲自撰文之外,还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比了不同国家、各类人群、各国与书相关的文化活动等等,其中穿插名人、普通人的关于读书的自白,配以生动的图表。我不记得花了多少时间把这个报道读完,只记得在心里惊叹这个策划的用心之深。
在新媒体同台竞技的现实下,传统媒体该怎么办?我觉得就应该像这样用心做内容。有一个做内容的优秀团队的支撑,就算需要转型,也具备了稳妥地转型的基础。据说杜子健曾经说过一句话:建议每一个大公司都去挖一个杂志的总编去当公司的网络部总管,年薪100万也在所不惜。言下之意,传统媒体的优势正是在于对内容的掌控。
既然我们已经走在了做内容的路上,就没有理由给自己写定消亡的论调。东方早报的社长邱兵很冷静地在其文章《报纸还没有死》中陈述了代表报社的观点:“关于报纸,关于东方早报,我们自我审视一番,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不完美的东西,如果报纸要死,我们至少应该把这些不完美都解决了才有资格去死。”
为什么新媒体不能和旧媒体共存?找准了受众,就能拥有自己的市场。我相信人类仍然需要精神,仍然需要可以充实精神的阅读。
另外,邱兵还说:“我希望报纸好好活着,因为我一直用iPad,眼睛很不舒服,我去医院看了,医生让我少上网多读报,偶尔看看电视,看来医生还是支持传统媒体的。”我的眼睛也有这样的体会,你呢?
主题会上,你会听到很cool的名字,比如质量量度(Quality Metrics),这是IPEM每届都会制作的T-shirt,我也有好几件。现场有很多北大的学生作为工作人员,穿着这件黑衣忙碌着。
2006年,北京大学开办了致力于药物质量管理和监管科学的“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IPEM)。
我是在2007年,通过《中国处方药》杂志的“FDA华人系列”认识了该研究生项目的创办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郑强博士,他同时是“FDA华人系列”的栏目主持人之一。
这个做了8期的系列专栏,将FDA中最优秀的华人审评专家、检查员和他们的工作介绍给中国业界,获得了非常大的反响。
记得当时为了答谢郑博士为我们约稿主持栏目,我们赠送他一页的研究生课程招生广告,因为我知道他当年招生还是满艰难的。
广告插页发来,一看,就是一张A4大小的枣红色PDF文件,中间只写了“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这几个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既没有课程设置说明,也没有招生细节,更没有任何文字性的广告语。就这几个字,登了一整页。
直到今天,郑博士IPEM的招生宣传策略依然是教学质量和口碑,他觉得没什么值得卖广告的。
郑博士给人印象认真、刻板,说话直接、简短,带点结巴。即便是笑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露一下牙齿,后立刻收回紧闭双唇。厚厚圆圆的眼睛片后,小眼睛还会四周瞟上几眼,生怕说错话的样子。
“新泽西大药厂里边,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一片漆黑”,这些年,这些话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郑博士第二天主持顾孝诚讲座,在台上看到前排的座位空空无人,说:“不要空着前面的座位,这不是大学上课,你们不要占着边边角角的座位想着随时离场,如果觉得这事浪费时间,请你们立刻出去。”
在毕业典礼授权开始时,他说,我的手表已经到时候了,请工作人员关上大门,任何人迟到都不准进来。
在会场,他不但跟每一个讲者对稿,还看到他亲自主持,递水递话筒。
严肃,刻板,自称革命很彻底的郑强。
北大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一直同美国FDA合作,通过建立学位课程的方式,介绍FDA的审评和监管理念和实践,而郑博士和他的团队为国内新版GMP政策研究做了很多事,翻译FDA指南,但极少为媒体所知道,因为他从不接受采访。
6月29日,我来到北大中关新园1号楼,参加了他们2014届学位授予仪式,还见到了在工作中给予我很多支持的姚立新老师。这是第一次参加郑博士学生们的毕业典礼,感触不少。
活动举办第一天,是一个水平相当高的毕业典礼专题报告会。
来讲课的人都是这个课程的老师,有美国美洲华人药学会副会长,各制药企业负责质量的总经理,美国FDA中国办公室助理主任等。
最近读到他们大宋学员写的一篇上课感想,对老师们的点评,非常有意思。
报告会还邀请了我4年前曾专访过的FDA仿制药办公室主任余煊强博士做主讲嘉宾,他刚刚被任命为美国FDA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药品质量办公室(FDA/CDER Office ofPharmaceutical Quality)代理主任。
透过余煊强博士的报告,我们得知FDA新的质量监管战略中,重新提升了CMC在新药、仿制药、植物药、生物制品中评审的重要性,而余煊强博士当选FDA这一新设立的质量办公室负责人,掌管每年3亿美元预算的消息,不得不说是这次北大毕业典礼活动最闪耀的亮点。
在第一天主题报告结束后,第二天上午是非常轻松的顾孝诚基金会讲座。下午是授学位仪式。
徽先锋制药副总经理、IPEM2012级学员吴晓明与FDA驻华办公室助理主任王刚博士合影。在毕业发言时晓明一度哽咽,我也为之感动。节选一段他的讲话:
啊!感谢北大IPEM,让我们结识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年龄差异、性格迥异,却孕育了亲如手足的浓烈情感,二教、邱德拔、农园餐厅、未名湖畔,北大的一草一木、每一条路都留下我们求学的足迹,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欢笑、一起歌唱、一起感动!人生有如此体验,何其快哉!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让我们带着那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书写中国医药事业的辉煌!
浙江海正药业董事长白骅说,中国制药工业的国际化需要有的,不仅仅是药物研发,药品质量和终端市场的国际化,更需要国际化制药人才的培养和药政质量理论体系的建设。这应该是郑强博士办学的目的。临走的时候,我鼓励他:“没有什么,比坚持更有意义。”
本文提及人物观点均得到确认。转载自7月3日冬蕾笔记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