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人为中心
最近,我观察到身边那些高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与他人交谈时,总是先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谈论对方喜欢和关心的话题,最后再分享自己的看法。我的挚友胡丽萍也曾经向我提及这一点,这正是他们处处展现出关心他人的精神的体现。在行动上,他们总是处处体现出利他的精神,即便是有求于人,也始终心怀感恩,知恩图报。
最近,我观察到身边那些高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与他人交谈时,总是先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谈论对方喜欢和关心的话题,最后再分享自己的看法。我的挚友胡丽萍也曾经向我提及这一点,这正是他们处处展现出关心他人的精神的体现。在行动上,他们总是处处体现出利他的精神,即便是有求于人,也始终心怀感恩,知恩图报。
明日即将再度去科伦,上一次拜访还是2021年,那时有幸见到了王晶翼院长、老冯及薛彤彤团队,他们的专业与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科伦博泰在葛均友博士的引领下,已经焕发出全新的面貌。我对明天的成都之行充满期待,一睹科伦博泰在ADC领域的创新活力。
我经常说,日本宛如我的第二故乡。几年前,我有幸结识了几位日本同事,并与他们携手创办了全球第一本用日语介绍中国生物医药法规与产业的杂志《医药研发达人》。这本杂志的文章由高野老师、植村老师、英淑、安波老师、琳琳、郁亮老师及众多志愿者翻译老师共同撰写、翻译、编辑和校对,至今已成功发行了69期,在日本药监机构、产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那段共同奋斗的日子,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经历。就像我和研发客的同事一样,我也与日本同事们亲如一家,共同致力于将每一期杂志出版得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这也是我第一次与日本医药行业的专家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了这个民族,体验了许多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上周二,我们编辑部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由于研发客的安排,杂志暂时停刊了。高野老师为此特地制作了一个PPT,详细总结并点评了69期杂志的内容,解释了停刊的原因,并向全体人员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歉意,为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高野老师总是那么认真,深受大家的尊敬。我在发言中也表示,他永远是我心中的编辑长,他对我的影响和教诲非常难忘,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完全吸收并付诸实践。
我之前对高野老师写了很多,但在这篇日记里,我更想谈谈另一位编辑专家——植村昭夫老师。植村老师出生于1950年代,常自嘲为“おじいさん(老人家)”。他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曾在礼来、艾尔建等多家制药企业工作,还曾在美国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更是担任了日本DIA办公室的负责人。这样的经历让他在日本制药业极具行业影响力,同时既具备了传统日本人的稳健、严谨和严肃,又融合了欧美人的热情开放与风趣幽默,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植村老师长期致力于法规和行业战略咨询工作,因此他总能比他人看得更深、望得更远,能够迅速观察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一针见血的核心观点。尽管他对中国并不熟悉,但每次审阅我的稿件时,他总能提出极具洞察力的建议。他不仅在行文的逻辑和顺序上给予调整,还用最传统、地道的日语进行编辑,使文章更加精炼、流畅。
在日常工作中,植村老师不仅是我们的同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无论我提出关于国家药监局还是香港药监局的问题,他总能迅速提炼出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观点,给予我指导。他待人亲切和蔼,对安波老师、英淑、琳琳和我都十分关照。
然而,一旦我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或思想上有偏差,植村老师会和高野老师一样,毫不留情地对我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面对他们排山倒海般的教诲,我只能像日剧中年轻一辈面对年长前辈那样,不断点头认错,说一声声“はい,はい”。这时,我总会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没想到在2024年,我还有幸体验到这种古典的教导方式,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尽管植村老师已经步入七十高龄,但他依然积极投身于工作之中,每天辛勤工作至深夜,时长高达12个小时。我曾好奇地问他,像他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多已经退休,享受晚年生活,他为何还如此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回答说,是科学和病人的需求驱使他不断进步和学习。即便《达人》杂志停刊后,他也恳请我继续发送关于中国制药产业的文章,以便他能够持续关注。植村老师的这种精神令我深感敬佩,也激励我在工作中不断努力,追求卓越。与植村老师共事,我深受启发。他的严谨与热情,令我更加敬佩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家”。
最后,我还想谈谈编辑长高野老师。虽然我之前在研发客上写过一篇关于他的介绍,但真正聊起他,那些难忘的小故事实在太多了。
在DIA中国大会上,前排嘉宾的座位都是按照名字预先安排好的。但总有些人或许没留意,或许不太守规矩,会擅自坐在那里。每当这时,高野老师总会站起身,礼貌地请他们离开,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守规矩的性格。
高野老师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走到哪里都带着笔和纸,随时记录。他的认真程度令人佩服,甚至连我邮件中的错别字他都会帮我改正。
每次我去日本看望大家时,高野老师总是特别开心,还会特意准备一些小礼物给我、月月以及我的家人。这体现了日本人的礼仪之道,也让我深感温暖。
当然,我们的团队中还有安波老师、英淑老师和琳琳,她们美丽、温柔且聪慧,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鼓舞与勇气。
我常常在想,如果中国公司能遇到这么多优秀且友好的日本合作伙伴,共同将中国的产品带到日本市场,那无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日本的药价政策鼓励创新,医保支付系统完善,是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其基础研究成果丰富,质量上乘且价格合理,非常适合中国公司引进。加上PMDA政策改革后对MRCT的友好态度,以及研究型医院的高水平临床试验能力和丰富经验,中日医药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我仍然期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中日医药的合作与交流能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的“编辑长”
上个月,研发客推出了国内和日本首家报导中日医药行业的媒体——《医药研发达人》主编高野哲臣先生的发刊词,本期我们特别将其编译成中文,以飨国内读者。
(延伸阅读:研发客日文公众号“医薬研発達人”上线|新闻稿)
两个月以来,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这一新专栏不遗余力的撰稿、翻译、编辑、出版,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幸近距离接触工作中的高野先生。在此写下对他的个人印象一文,作为编后花絮。
自担任《医药研发达人》日语版“编辑长”(日语:主编之意)以来,高野哲臣先生就多了一个新名字,因为,日本编辑部的同事植村老师、琳琳等和我都亲切的喊他“编辑长”。
我们的编辑长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他精通中日两国和亚太国家的药政法规和临床开发;他会第一时间告诉你,为何我国药监局能在4年后成功连任ICH管委会成员;他分析,中国的药物创新,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源于过去数十年厚积薄发的药品监管改革,及举国上下的资本汇聚和制药行业的人才济济;他指出,中日制药行业药品研发合作前景广阔,但欲速不达,所有中日申报的临床研究数据需基于ICH框架下加以科学的审评和决策。
我们的编辑长工作认真负责。他每天工作至深夜2点,我们常在凌晨2-3点收到他的邮件。不过,他总能在百忙中为我们开选题会,指导报导方向,提供采访资源,把关药品监管和制药技术、中日之间的政治和文化问题。
我们的编辑长做事精益求精。他在稿件终审时,逐字逐句每一标点符号细细修改,并注明原因,同时将所有修订制定成一个表格供我核对。他至今仍收藏多年前参加过的会议日程、PPT。每一天在互联网上浏览的中国和全球医药信息,都被他分门别类的亲自整理,归档好在自己的电脑里。
我们的编辑长思维缜密严谨。他在发表意见之前总会紧锁眉心,俯首低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后,才会将他的观点抛出,但往往点到之处,都是重中之重的建议。当你问他每一个答案应“是”还是“否”,他会详细列出是和否的理由,而不会理所当然给你建议。
我们的编辑长对同事要求很严格。我不止一次被他责备,那是因为我粗枝大叶的工作而导致。这时候,他会像前辈一样教导我,希望我能在每一次采访前多做准备,希望我能写出一篇又一篇客观公正、内容详实的报导。他常常对我说,要建立在行业中的名声度、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树立中国记者良好、权威和专业的形象。对他的谆谆教诲,我倍感珍惜,永志不忘。
我们的编辑长深爱着中国。他自2003年开始关心中国药监改革和制药行业,并组织了不下50多场有关中国的演讲,在每一次演讲前,他会想象每一个观众的面庞,准备好他们关心的话题,希望做到最专业的演讲。
当我问他,高野先生,您作为一位日本专家却如此关心中国,您是否在意身边的同事和日本同行如何看待你?这时,他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每当他内心涌现出一丝不确定或恐惧时,他会像村上春树一样去长跑,要么泡个澡,或者干脆不理会别人的评论而倒头大睡。他强调,他从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也不曾间断对中国法规和行业知识的学习。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与中国专家保持交流。
“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而每当发觉自己取得了一些进步,我的恐惧和担忧就会减少一些,进而更坚定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他说。
事实证明,他多年前对中国制药监管创新的预判都是正确的。中国今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努力向国际发达监管国家看齐的制药大国。而他在中国也收获了丰盛的友谊,最近还成为我们《医药研发达人》的主编。正如他在发刊词里写道:“国家药监局(追求创新和监管改革的)想法坚定不移,是具有可持续性、可预见性和稳定的。《医药研发达人》将为中日医药行业之间架一座桥梁,是我内心质朴无华和强烈的愿望。”
这就是我们的编辑长高野哲臣先生,我们十分敬爱他,希望在他的指引下,《医药研发达人》这一富有使命感的事业大展宏图,也祝愿中日两国合作与友谊万古长青!
(未来,我将写写更多质朴无华,专业用心的研发客同事的故事)
今天,我的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也是我今天英语考试的难题。假设我正在开车,突然一群人在过马路,而我发现刹车失灵了。如果我继续前行,可能会压死五个人,但因为这只是个交通意外,我可能会受到相对较轻的法律惩处。然而,如果我选择转向人行道,虽然可能只压死一个人,但这样的行为会被视为谋杀,我将面临更重的法律制裁。面对这样的选择,我应该选择压死五个人还是一个人?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如何看待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会选择牺牲自己,可能是将自己投入到长时间的******中,来挽救那五个人的生命。我认为,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任何代价来衡量的。
然而,我的老师听后哈哈大笑,他坚称他会选择保护自己,宁愿压死那五个人。我也曾向其他朋友,包括自力提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也各不相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还是一个需要无条件为他人奉献的世界?
不过,我非常赞同ChatGPT的回答,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念、生活经历和价值观都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在利己和利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可能完全忽视自己的需求,也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变的自私自利。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明智的决策。平衡就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所爱的人,在乎自己的人,家人,朋友,当然要赴汤蹈火的为他们好啦。而且要首先付出,主动付出,想要别人喜欢你,先要喜欢别人,在商业中,这也是一样的道理。赶快工作吧,不讨论这些话题。
前两天,我有幸出席了时夕生物与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宣布创建核酸创新疗法战略合作中心,旨在核酸新药研发与创新领域取得突破。这一新闻发布在研发客上,https://mp.weixin.qq.com/s/-qOtxam9KxbGBDwrgztmPg,让我对广州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倍感振奋。
此次,百济神州创新中心选择携手时夕生物,成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为时夕生物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并在药物靶点选择和适应症开拓方面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赋能。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在核酸新药研发与创新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诺华针对PCSK9的小核酸药物Inclisiran相继获得FDA和中国药监局的批准,核酸新药领域愈发受到瞩目。不仅头部制药公司纷纷布局,众多Biotech公司也凭借其早期研发优势,成功转让了多个小核酸药物项目,其中舶望便是一个杰出的典范。
时夕生物联合创始人忻蓉总的报告引人入胜,她剖析了小核酸药物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机遇。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00多项小核酸药物进入临床阶段,且市场每年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尽管国内尚未有本土自研的核酸药物获批上市,但国内小核酸药企业正迅猛崛起,包括恒瑞、齐鲁、石药和豪森等头部大药厂纷纷加快步伐,进军小核酸药物领域。同时,众多新锐生物技术公司也在此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在未来实现本土自研小核酸药物的重大突破。
每当见证大湾区生物技术公司的成长与进步,我都非常激动。衷心希望时夕生物能够引领国内RNA疗法药物研发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当天晚上,我有幸与刚刚完成4000多万融资的安济盛生物创始人兼CEO柯华珠及其广州几位老朋友共进晚餐。柯华珠博士拥有近30年的骨病药物研发管理及产业化经验,并拥有26项药物发明专利,曾领导多项药物从早期发现到完成临床开发及申报的全过程,目前其骨科1类新药正在中美进行双报。
我们围绕广州鼓励创新的最新政策《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对促进广州生物医药创新带来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柯华珠的公司在开曼注册,因此较难享受广州政策的支持。他希望广州黄埔区的政策能够对类似他这样的公司给予更多灵活处理,以鼓励更多创新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同时,我还见到了非常资深,待人热情的千人计划专家曹进老师、众生睿创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陈小新博士等人,他们也分享了自己与大湾区的渊源。作为广州生物医药的一份子,我们都非常期待大湾区的生物技术公司将自强不息,努力追赶,带来更多的创新好药。
这几天没有写日记,主要是因为写完几篇文章,有些懈怠。前两天,我的搭档DJ来广州,与宋瑞霖会长、前所长林建宁及通过好朋友胡丽萍介绍的卢水华教授进行了会面。
(一)
在医药领域,我已工作了20多年,期间得到许多前辈和领导的指导。宋会长作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的执行会长,长期致力于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为我国医改事业和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敢于说真话,为行业发声,是我们膜拜的榜样。
这些年来,中国药促会开展医了各种药政策研究,为我国医改事业、完善药物政策和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通过举办各种论坛,促进医药产业的相互交流、创新发展;此外,通过与国内外医药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和外国驻华使馆合作,推动国际医药产业合作交流,最后是为会员单位拓宽医药创新投融资渠道、推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及研发型企业的投入。
而宋瑞霖曾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参与制定我国1985年首部《药品管理法实施细则》和2001年版《药品管理法》,长期从事卫生与药物政策、法律研究,特别是在完善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医保报销制度改革和医药创新政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与宋会长的接触,我深受启发。他告诉我,每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只要我们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国家、为公众、为患者贡献力量,就能推动变革。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想起他的话,就会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除了工作,宋会长还有可爱的一面。他能模仿各地方言讲段子,说典故,喝酒时更是尽显格局和胸怀。这样的他,让我更加敬佩和尊重。
(二)
宋瑞霖与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简称“南方所”)的所长林建宁建立了多年的深厚交情和友谊。两人时常相聚,共同探讨行业大事。林所长负责的南方所主要从事医药产业经济研究、医药政策研究、药品医疗器械网络监测、医药数据信息化建设和医药专业传媒出版等工作。而我,在《医药经济报》度过了14年的时光,这份报纸如今已是医药健康行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专业媒体。回想起那段在纸质报纸上编辑、校对的日子,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林所长每年都会在南方所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预测全国医药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已成为行业的风向标和指引。他的报告总是为产业提供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媒体工作,他始终告诫我们采编人员,要坚持正面报道,避免伤害行业感情,尤其是对待外企和跨国公司,更要审慎对待。
林所长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南方所的愿景:信之无悔、求之无限,以及激情、坦诚、执行似刀。时至今日,这些话语仍充满智慧,给我以深刻的启示。林所长不仅精通行业与政策,还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深受庄子、老子思想的影响,因此微信名取为“居庸”。平日里,他喜好打太极拳,甚至在办公室也能连续做十几个俯卧撑。在此,我再次向我们的好所长林建宁表示衷心感谢。
(三)
最近,我由于做了临床试验科普工作,通过胡丽萍老师的介绍,我有幸结识了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医学部主任卢水华教授。尽管我对肺结核病并不十分了解,但我深知这种疾病常常困扰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我妈妈曾是一名结核病医生,她经常告诉我,医生们需要前往偏远地区进行体检,这是一项艰辛的工作。
卢教授因家人曾患结核病的经历,毅然走上治疗结核病的道路。他的足迹遍布武汉和上海,从普通结核病到疑难结核病的治疗与防治,从单纯的医生角色成长为业界权威专家。这三十年来,他如飞般奔波,为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眼下,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疑难结核病上,如儿童结核病、耐药结核病以及与其他疾病合并的结核病等。
卢教授眼里心里都牵挂着那些远道而来求医的病人,他们怀揣着干粮,包里装着廉价的方便面,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他认为各级专家都需要深入基层,将工作做实。卢教授常说:“人,是最最重要的,比什么都要贵重。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好好活着的权利,谁也不能夺去。”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四)
离开南方所以后,我与佳凌共同创立了研发客,如今即将迎来第九个年头。这九年里,我们与团队同事紧密相依,亲如家人,共同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专业且优质的稿件。作为我的好搭档,佳凌始终给予我坚定的支持,他是一个喜欢去繁化简的人,可以看到事务的关键价值,对我也非常包容。他时常提醒我们,专业记者需要保持独立、客观和中立的立场至关重要。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写好每一篇文章,这也是研发客价值的体现。
因此,研发客的编辑记者们在每一次选题会上都投入大量精力,从选题立项到采访者的确定,再到文章结构、标题语句的打磨,都力求精益求精。研发客希望为读者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价值,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成长。
展望未来十年,我期待与同事们一起,持续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为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阅读与思考的素材。我们依旧希望,在行业中建立起一座灯塔,为每一位在生物制药研发道路上前行的研发客们提供温暖与指引。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研发客的朋友们!
广州的春天总是如诗如画。漫步街头,一排排榕树的新芽竞相吐露,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绿色。在温暖的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仿佛闪耀着金光,让人心旷神怡。今天,有幸迎来了远方的朋友——肖申博士和他新加入的海森生物团队。他们此行是为了在广州举办一场关于中国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药物器械创新研发的大会。
谈及海森生物,这家公司专注于心血管、代谢和肾脏疾病领域的新药研发,其独特的运营模式让人印象深刻。公司主要从海外引进新药,这些药品要么已经在国外市场成功上市,要么正处于关键的3期临床阶段。这种策略确保了公司有稳定的产品线,并能产生持续的销售收入。再用这些销售额投入于研发,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先有产品、再搞研发的逆向思维,不仅解决了创新投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还使公司能更专注于商务拓展和销售,确保有充足的现金流来支持前期的研发项目。
在短短几年内,海森生物已迅速积累了1款在研创新产品和7款来自全球跨公司的原研产品,并成功搭建了这些原研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所有权和商业化权益。肖博士的团队中除了临床专家,还有许多来自外企的销售精英,他们深谙市场准入和医院终端的运作,既专业又富有服务意识,执行力也非常强。对于许多面临研发资金困境、临床推进困难的生物技术公司来说,海森生物的模式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肖博士的加入,为公司的临床和项目评估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在心脏、高血压和肾脏疾病药物的临床和审评方面,与公司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支团队的拼搏精神。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进取的决心,必须好好加油!
昨日,我与哥哥一同踏足香港,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协助他办理加拿大签证的延期手续。由于签证即将到期,他必须出境一趟,于是我们选择了搭乘港九火车从广州东站出发,直达香港西九龙。
旅程出奇地顺利,海关与安检过程流畅无阻,火车也准时发车并抵达目的地。与哥哥同行,我们倍感愉快,沿途品尝了牛油果与龙岩等零食水果,聊天与小憩间,不知不觉便抵达了香港。
来到香港,我深感这里与大陆的不同。首先,无论是马路、街道还是建筑物,都显得整洁而规整。所使用的材料也坚固耐用,街道上的行人也非常守规矩,给人一种与日本相似的印象——城市虽小,却秩序井然。
其次,香港的国际化程度令人瞩目。在这里,国际社交软件如Facebook等畅通无阻,街头巷尾也随处可见外国人的身影。除了国语和粤语,英语也在这里广泛使用,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国际氛围。
此外,香港人的友好与热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入住的酒店和附近的茶餐厅,无论是服务员还是侍应生,都对我们热情周到。他们不仅耐心讲解每道菜的特色,还推荐我们品尝当地美食。跟大陆见不到服务员,只是冰冷的扫码点菜是不同的感受。听说我们专程从内地赶来,餐厅还赠送了我们一碗红豆沙,这份温暖与关怀令人感动。很有80,90年代的感觉。这就是Albert于会长经常说的香港的软实力吧。
办完事后,我们心满意足地乘坐火车返回广州,结束了这次愉快的旅程。我期待着未来能与老哥有更多这样的美好经历,重温我们童年的欢乐时光。
巧的是,我的好友泰欣资本的Jasper今天从香港来广州,我们中午相聚共餐。每次Jasper到访广州,或是我前往香港,总会抽时间见见。他的基金在叶小平博士的支持下不断壮大,专注于药物和器械等领域的投资,早年已成功投资了众多国内企业。如今,Jasper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为内地和香港搭建合作的桥梁,推动中国公司在香港落地生根,进而走向国际,同时也协助海外公司借助香港,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推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合作。
他向我介绍了香港最新的支持创新政策,例如,香港是全球第二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政府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现在意识到生物科技的重要性,大力投入和支持生物技术公司;只要公司在香港落户,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香港科技局都会有相应的资金资助计划。他也鼓励我申请香港身份证,以便将来在香港发展。我深感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对香港的生物医药产业充满了期待与热情。
香港之行,不仅增进了与哥哥的感情,也让我对香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为香港的生物医药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完成了FDA华人系列最后一篇,采访了原来FDA医疗器械审评部门及曾经在FDA担任律师,专职处理FDA诉讼案件的胡育志博士。他从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介绍开始,谈及了FDA的成立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政治体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体现在FDA的监管职能、权力来源及在美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还介绍了Chevron Doctrine如何保证FDA的灵活性,又为法院提供了清晰的裁决框架。
他说,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防止政府部门滥用权力,在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政治、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体制的核心在于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分别赋予不同的机构,使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专家从这个角度介绍FDA的。除此之外,胡博士还介绍了一些企业诉讼FDA的案例,不过他强调,“诉讼并非解决争议的唯一途径。FDA鼓励企业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以促进FDA与企业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共同推动行业的创新。”
1991年出生的胡育志青年才俊,他坦承,为了适应美国社会,特别是像FDA这样的殿堂级政府机构,他经历了一段极其陡峭的学习曲线。那种付出与努力,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因此,你可以看到他如此自信地用完美的美式英语与美国人讨论政治与时事、经济与文化。年轻人,请努力学习吧!
昨晚因为背有点疼,更因为懈怠,没有写日记。去年11月,我在香港的BioHK第一次见到Full Circles Therapeutic,一家2021年设立在美国波士顿的新锐基因书写公司的CEO吴昊介绍公司的微型化单链环形DNA非病毒基因定点整合技术,单链DNA、非病毒基因、大片段书写及构建的四大平台是他们公司的首创,旨在通过基因书写与递送,为人类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在遗传病、罕见病、肿瘤和自身免疫领域实现一针治愈的梦想。
当时觉得有着上海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MIT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等名校履历的吴昊老师一表人才,他的介绍就棒极了。特别是讲到公司的秘密武器——核酸酶。这种核酸酶是从古老的细菌中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核泄漏区域找到的。那里的环境极端恶劣,但有一种细菌却能顽强生存。这种细菌之所以能在核泄漏的环境中存活,原因在于它拥有一种强大的整合酶,以及卓越的DNA修复机制。
经过信息化修饰和实验数据验证,Full Circles的研发人员成功地从这种细菌中提取出了一小段含有20个极具活力的氨基酸序列。这就是Full Circles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秘密武器——核酸酶体系。能够实现高效的定点整合,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我不禁感叹,科学家是如何在浩渺的人世间中发现并利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核泄漏区域的细菌呢?我又如何在众多讲者中跟吴昊老师结缘呢?真是妙不可言的婆娑世界。
Full Circles由于是美国公司,而吴昊一直有一个心愿想回国发展,利用国内强大IIT资源和研究者的经验,做出临床数据开展中美申报,但也正因为如此,由于中美关系,中美之间的基金对像他这样有着中美背景的公司迟迟不愿意出手相助。这是非常遗憾和悲哀的事,于是,我们邀请他在5月15日即将在上海召开的汇集全国投资人,BD相关人员的投融资大会DJSeedin上,邀请吴昊老师来介绍Full Circles。
但愿每个中国人和美国人都能化成两国之间的友好大使,共同维护和改善两国关系,推动中美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中美两国一定能够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