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谭勇的《听》
谭勇还在广州的时候,每天都要坐长长一段时间的楼巴,日子久了,跟小区经常同一起搭车的人也认识了,对方知道他是做媒体的记者,很惊讶,印象中的记者都是能说会道,没想到谭勇给他的印象却如此沉默。
“真正伟大的记者善于观察和思考。”说完这事,谭勇对我这样总结。
最新一期《医药经理人》的卷首语,谭勇的题目是《听》,这是一篇与医药行业没太多关系的内心独白,这是一篇关于沟通的文章。
这与是否回应,如何回应无关。“我说的是准确表达是很难的事情,因为自己觉得很难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所以真正的伟大是默契,所有表达都是不准确的。”他说。
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我一些想法,尽管不再一线写稿,作为一个媒体人,对公开“发声”总是很敬畏,因此不轻易,哪怕在微博上。谭勇至今不开微博,“因为心思不空”。
我在酝酿下一个关于身边沉默的IT程序员的文章。
听,
文/谭勇
提文:
倾听,是传媒人的职业习惯,此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传媒人都有着对“表达”特有的敬畏。他纠结于文字表达的准确和生动,这进一步侵蚀到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就显得沉默寡言。
我至今仍然没有学会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不知道怎样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组织夸夸其谈,也不知道怎样对别人和别人的组织装模作样的拍案叫绝。我是这样,我发现我的同事也基本是这样的情况。
我一度怀疑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发展,因为我们不表达,或者说我们不向外界做过分的表达,好像我们就没有了声音,我们就失去了自己存在于世的伟岸。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吹嘘自己有多高明,那么又有谁会理解你的厉害。
是这样的吗?
《医药经理人》创刊至今进入第三年,从第一年的7月我们举办杂志“问师求贤”答谢会,我们就一直视7月为杂志的感恩月。这一路走来,我们的个性是否限制了我们收获朋友的质量和数量?最核心的是有没有限制我们自身的发展空间或拖慢发展步伐?这个问题显然不需要由我们自己来回答,当我们像机器一样带着理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时,我们发现,在那么多朋友中,那些正直,有才华的企业家、经理人、产业界任何普通一员,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你们认真办杂志,我们仔细品杂志。巧舌如簧、口角春风不单单是我们不会,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实业家都不会。表达力可以混饭吃,但思想力和行动力才最终决定一个人一个组织的成就。没有人相信甜言蜜语就可以建立起最真诚的友谊,信誓旦旦抵不过平凡岁月里的淡水之交。
在近期的一次聚会上,一位老板说自己的员工因为要照看病重的家人而每天提前下班,公司支持有孝道的员工,没有扣工资。这很快引来了其他人对组织的敬意,而我始终没有说出口——每一位遭遇困难的员工在感受同事的祈福和工作担当时一定是心存感激的,但一个组织之于员工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办公司一定不是简单的赚钱就行,就像当大哥一定要负责人,你要创立一个组织,就一定得对组织里的成员负责。
我想起了美国企业家宣言: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如果一个有担当的组织连自己的员工或员工家人的健康都没有能力维护,那么这个团队会抛开一切的奋不顾身吗?这个团队会永不懈怠的奋斗到底吗?这个组织会有未来吗?
组织之于员工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员工个人或家人在遭遇任何情况时,仍然能够实现财务自由。我想,这应该写进任何卓越公司的发展纲领里面。这些深层次的忧思人们很少讲出来,但它一直存在。事实上,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感恩,在那么多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有多么感激那些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但不说,只是不标榜。我们在心里念着那份好,想着应该怎样做才算是真的感恩了!
有人说,办杂志就是在嗅味道,媒体永远不是所有人说给所有人听,两个味道相投的人在一起,还需要天花乱坠的神吹吗?我所接触到的国内最优秀平面媒体的一些编辑记者,他们大多沉默寡言但笔力千钧。
倾听,已经成为传媒人的职业习惯,此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传媒人都有着对“表达”特有的敬畏。他纠结于文字表达的准确和生动,这进一步侵蚀到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就显得沉默寡言。
据说三星老板李健熙的办公室里挂着两个汉字“倾听”。在动物界,你会发现很多种动物永远对外界保持警觉、观察,这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当它们敏捷的采取行动时,也就是一切皆被改变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