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前行总比不做努力要好
我们报社,内部有一个小刊子,叫《智慧公社》。
报社采编人员写写工作,生活,心情,与作者读者探讨一下报刊业务,非常轻松和个性化,同时也不乏智慧的火花。
哇,这是你写的东西!当我读到姚嘉编辑写的这篇《北京遇上西雅图》,不经拍着她叫起来。
因为我自己也偷偷去看了这部电影,爱死了汤唯和Frank叔叔还有片中的异国风情。所感所想跟姚编辑如出一辙,只是,我没有这个能力这么流畅的表达出来!
如果我的工作是写影评,食评,还不是医药,那该是怎样的思维逻辑呢?
请留意她在文章中的最后一段——
非常欣赏薛晓路的一句话:“每一次往前走,就会发现尺度可能会更大更宽松。制度开明不是一天到来的,曲折前行,总比完全回避或者不做努力要好。”特拿来分享,与君共勉。
写稿子也一样,什么可以写,怎么写,怎么用迂回的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都值得借鉴。曲折前行,总比不做努力要好。咔咔!
你给《北京遇上西雅图》打多少分
姚嘉
假如给《北京遇上西雅图》评分,你会给多少分?
本质上,这部片子传诵的还是“爱情”这个经年不衰的话题,再配合养眼的明星面孔和异国美景,着实能吸引不少年轻人群的注意力,就连我这个过了做梦年龄的中年妇女,也不禁陷入遐想,恨不得立刻奔向美利坚绚烂而又浪漫的怀抱。
打住!做梦绝不是我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我要说的是,别小看了赴美产子、50万美元的独立别墅,这些的背后折射的是诸多社会矛盾,而能将诸多敏感的社会问题一一写入剧本,并能通过国家审查,才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值得欣赏的地方。
比方赴美生子。在今年以前,屡屡听说身边收入还可以的人,都已经赴美赴港待产,除了生二胎的目的之外,还为的是将来能让孩子成长在教育水平高、福利好且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剧本基本上是以此为由头展开的:文佳佳(汤唯饰演)因之前预定的月子中心因非法被查封,转而住进台湾人开的月子中心。不消说,电影中自然没有清楚说明被查封月子中心是否中国人开办,最后住进的月子中心写成是台湾人所开也是为了避嫌。
又比如文佳佳的小三身份。美化小三、毁三观等评论在电影播出之后响彻舆论界,我都不止两三次地听到朋友提及。偏偏在全社会围追堵截厮打小三的时候,还要浓墨重彩地塑造一个有情有义、心地善良的小三身份的主角,这不是真心找抽吗?所以,观众最后看到的是,文佳佳带着孩子离开了老钟,与frank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老钟最终与前妻复合。说老实话,这样的情节安排很狗血很让人喷饭,但后来仔细回味便知自然有其作用:回归正能量。
另外还有不少敏感之处,比如周逸(海清饰演)的拉拉身份、老钟被写成商人而非官员等等,分分钟都是被枪毙的元素。一部影片中集结了那么多的敏感元素,居然还能顺利公演,着实是奇迹。据导演兼编辑薛晓路在采访中说,某些电影局审片委员会的成员看完片子后也忍不住开玩笑说她太狡猾了,片子明明涉及了很多敏感问题,如果不是用喜剧的方式处理,很有可能碰到一些风险。相比之下,我热爱的昆汀塔伦蒂诺的《被解救的姜戈》,即使是外文片,也惨遭刚上映一分钟即被叫停的命运(请允许我在此怒吼一声,***)。
当剧本遇上审查,喜剧普渡了编剧。有人并不欣赏,说如此为了迎合审查而做出削足适履式的牺牲,是自我阉割。但换个角度来想,在无法回避电影审查的情况下,换一种演绎的手法,就算做出适当的牺牲来换取面世的机会,也总好连被批评的机会都没有就永远地消失了。做报纸也同样面临条条框框,然而越敏感就意味着越多人关注,放弃不觉得可惜吗?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是否可行?
非常欣赏薛晓路的一句话:“每一次往前走,就会发现尺度可能会更大更宽松。制度开明不是一天到来的,曲折前行,总比完全回避或者不做努力要好。”特拿来分享,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