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上海时间
吴建文是一个想把时间留住的人。2007年9月,这位上药集团抗生素事业部总裁做了件出乎人意料的事情,他建展览馆。耗时半年,投入上百万元,修葺一幢属于政府拆迁项目的危房,走访老同志,寻找文史,搬来实物,上海延安西路1146号,这栋由红砖修建的四层小洋楼,曾经是中国第一支青霉素的诞生地,如今叫“中国抗生素展示馆”,有2个亿的地价。
年届92岁高龄的中国抗生素创始人之一、原上海市医药管理局局长史毓民在今年3月题写完“中国抗生素展”这几个字后,老泪纵横,激动不已。我们不知道他是在回想历史倍觉沧桑,还是为抗生素在中国的起伏跌宕而感慨。
近代上海,是华洋并举、万商云集的商埠。19世纪中期开始逐渐有了西药房、西药厂、医疗器械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集中、最重要的中西药品、医疗器械产地之一,但基本上还处于依赖进口原料加工为主的落后状况。
解放前上海市区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约在40岁左右。青霉素旧称盘尼西林,是当时的万药之王,在耐药性并不突出的当时,价比黄金。在解放战争时期,即使是重伤员也难以使用如此昂贵的药物,更何况普通市民。因为感染而造成的死亡,是影响旧时中国人预期寿命的主要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早在经济恢复时期,上海的医药事业在市长陈毅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使上海医药事业从无政府状态走向有秩序的发展;筹建了当时新一代的抗感染药青霉素的生产企业,为以后上海发展原料药品的生产起了先导作用。
1950年,上海西药生产开始恢复。8月,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全国制药工业“以原料为主,制剂为辅”的发展方针。1951年7月,青霉素实验所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青霉素,结束了青霉素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资扩建青霉素实验所,建立了自行设计的第一座生产抗生素的专业工厂——上海第三制药厂,标志着我国抗生素工业已初步建立。1955年,上海市区男性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61.6岁,女性达到了63.8岁。年增长分别为4.90岁和4.55岁……
有人说,万事万物终结于照片。所有对中国抗生素的回忆,以及有关回忆的回忆,在这一组组老照片中定格成为瞬间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留住抗生素的上海时间,留住中国抗生素的根与魂,这是吴建文在2007年想做,并在2008年做成的一件事。(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