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不舍的苏州行
前两天,我在疫情放开以后第一次来到苏州。期间遇到一些来自Biobay, 创新药企业的朋友。
每次来苏州,我都会到中日新材料和医药创新交流中心走走,继续谈谈中日医药合作的话题。很快,5月的DIA中国年会上将推出历史上由DIA中国,医药研发达人、中日新材料和医药创新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首次关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出海日本的话题研讨。
我们讨论的背景是除了美国,中国还会选择哪些国家出海?为什么日本作为第三大医药市场(曾经的第二大),一个高度发达先进、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而且法规科学标准跟美国一样(而且是最早的ICH发起的国家之一)没有中国企业愿意过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想要过去,有哪些路径和方法?我们的高野老师和植村老师会在论坛上,与苏岭博士和国内有过出海日本经验,或者有想法但仍在观望学习,或无处可寻的企业进行探讨甚至是手把手的指导。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又和业内至高的专家创造和见证了历史,荣幸之至。
期间我们还邀请了达人的翻译专家、东方伊诺苏州医疗科技董方老师交流,他从事的是IVD领域,有丰富的创业经历。曾经留学日本在日本工作生活了二十年。他跟我聊到很多日本的语言,文化,人情世故,让我获益匪浅,知道原来他们是这样思考问题和做事的。尤其是他说的那种所有苦水往自己肚里倒,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不要有一句的抱怨的隐忍和乐观精神让我非常敬佩。「让我想起一休里面那句歌词——くじけませんよ,男の子です(永远不能沮丧哦,因为我是男子汉)」。
他曾经两次卖掉和抵押自己的房子,就连自己的太太都不知道,来支付公司运营,几次濒临破产的悬崖边缘,最后逢凶化吉得到贵人相助。跟董老师交流,感觉他很像日本人,他总会保持一种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责任在自己的羞耻感(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好在多年磨一剑,他的过敏原检测的产品终于成功上市了,目前正广泛在县级医院打开市场,未来也想跟日本合作。
此外,还遇到了我的闺蜜老胡同学,我们在罕见病大会遇见,一见如故,她对我关爱备至,整天给我出各种主意。;)还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约稿,现为医学界的创始人陈奇锐先生,他到现在还喊我毛毛。
如今,医学界已发展成国内最大的为医生提供优质医学内容,实用医学工具,同行交流与职业成长,助力医生临床决策和成长;为创新药循证医学信息传播、创新医生教育和数字化营销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及助力基层医院学科建设的数字化平台。最震撼是其旗下高质量的运营了50多个微信公众号,拥有雄厚的临床医生资源,为临床医生的职业成长搭建了一座桥梁。
我会在研发客上写写这次的见闻。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一位老师都给我耐心讲解与接待,把我当成家人那样的情意绵绵,对我恩重如山。
在最后一天,项安波老师和董老师送我到机场,聊了很多做人和人生的感悟,居然还为此延误了飞机,他们千叮咛万叮嘱,给我送来大包小包的吃的,很像上世纪80年代那种家人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孩子,依依不舍。
此景此境,让我留下了激动的热泪。感谢所有对我无微不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