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Name:

Website Role: administrator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maodl.com

Profile:

RSS Feed: Feed URL

Posts by donglei:

给新药研发的人颁奖

2020/10/08 – 9:22 上午

我昨天在想,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颁奖了,他们非常注重于概念上和理论上的突破。但是,全球多少大规模的新药临床研究做出来了,但好像很少给临床研究界和制药企业的人颁奖。研发了那么多新药,全球也没什么重大的奖项给这群人,其实做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不比登月计划难。确实有些遗憾了。

药价为啥那么低

2020/09/25 – 12:17 下午

对比了生活中各种产品,比如Iphone,美容化妆,饮食,药价好像还是很低的。

小黄的B证

2020/09/25 – 12:15 下午

从新药投资转作仿制药实业,乘着MAH制度东风的小黄,购买了一家外企原研神经类仿制药产品,他的公司在深圳,委托海南一家药厂生产,两年来,他做BE试验,申报注册,看原料(原料厂在台湾),增设质量人员,可是省局并不相信他,迟迟没有把生产许可证(B证)发给他。新的MAH制度下异地委托和监管,小黄的故事如何讲下去?我这里先开个头。

冬蕾姐,我会坚持到等我成功你帮我写一篇报道的!小黄在电话里的承诺还在我耳边回响。我也答应他一定会等他成功将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大上海,新开始

2020/09/19 – 9:57 下午

周五的时候,约了一位读者见见。我们在很早就加了微信,作为我们的读者,偶尔他会评论一下我们的文章,却从来没见过。这天他告诉我,他要离开待了十几年的广州,到上海新的公司去上班,而且周日就出发。

我想起好多年前,有一个小女孩,原来在医院里当护士,很偶然的机会加入了我们读者群,开始了解了临床研究,才知道有这个行业,于是也是在我们群里,认识了一家大药厂,后来应聘成功,临走之前也约我见见,感谢我们的文章和微信群。

现在这个朋友的情况也跟当年那个女孩子很像。我知道他去了上海估计很难再联系了,就在他离开广州之前聊聊。原来他是做上市后临床试验的,因为公司没有太多的品种和项目,上市后临床也慢慢萎缩,于是他有了换一家公司的想法,并找到一家在张江做细胞治疗的公司,就过去了。

他今年37岁,曾经在广州的暨南大学读过药理,免疫和临床。随着现在新药上市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上市后在更大规模人群使用时暴露出风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大外企,药物安全的队伍在全球可以达到好几千人,每一个员工都配备药品不良反应宣传卡和联系方式,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去发现和上报自己公司产品的不良反应,每一个员工都被培训时刻要有以患者利益为最大化的意识,有着完整的上市前和上市后安全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此外,上市后研究还可以发掘更多新的适应症,推动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和建设,因此,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本土企业的重视,他们纷纷开始从零到1的开始建立起大量有医学背景和药物安全的团队。

虽然知道他并不容易,自己一人租房,建团队,关键是在原来有一套系统和质量保证下,要从零开始建立体系更是难上加难。不过他说他已经37岁了,再不动就更没有动力的时候,我还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他的“不油腻”,甚至暗暗的羡慕他有了新的开始。

广州每到下午都会下一场大雨,肯德基的窗外下起大雨时,他说今天是他在原单位工作最后一天,还有好多事情,不得不回去了。我衷心祝他好运,顺利和成功,也希望还能再相见。

 

两首诗

2020/09/16 – 10:34 下午

最近有朋友写了两首诗。

卜算子.咏桂

夏暑转清凉,细雨洗初秋。

吴刚已到酿酒时,邀出上弦钩。

月伴星云走,却把清香留。

敛做成粉蒸做糕,落得万家口。

第二首是

也曾匹马闯天涯,诗经剑酒度年华。

眠过白云飞鹤处,留宿山林野人家。

敢笑古今少丈夫,常嘲风头多滑稽。

忽然一日经沧海,从此巫山非旧家。

这么忙的时候,还能在这里涂鸦些什么。。

 

不做仿制药了怎么办

2020/09/15 – 11:19 下午

今天在德国默克广东的创新中心的新药海外引进项目沙龙讨论会上,听到几家传统的大型药厂说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医保谈判,带量采购之后,他们坚决壮士断腕,把仿制药项目砍掉,不再投入2,3,4类药物的研发,直奔首创新药,同类最优新药的研发去了。一家拥有上万人的企业,说砍就砍,实在是让人心酸。虽然我完全不懂医保,在这里也没有数据,不过知道在医药行业一盒药卖几块钱,甚至是几毛钱的仿制药品种现在比比皆是。

上周去四川成都参观了一家大输液生产基地,看到一袋袋的大输液经过层层环节,严格把控生产研制出来,比矿泉水还要便宜,真让人心酸。疫情期间,因为大家注重防护,流感的发病率骤减,该公司的产量和销售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好在是家老牌企业,还能撑得住。该生产总监说,哪怕每一袋贵一分钱,我们的收入就会好很多。

如果转型的药企越来越多,全都做创新药了,仿制药谁来开发呢?看来还是要做高端仿制,复杂仿制。现在,做一个创新药,无论其临床入组患者费用、PI的费用、药审审评费、机构管理费、CRO、SMO、临床团队工资、动则上百万年薪首席医学官,以及买产品卖产品上亿的转让费,都让创新药的研发成本高的吓人。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创新药?那么多创业公司?那么多顶着光环的海龟?那么多投资人?那么高的估值和故事?

我从四川回来以后,满脑子会想着那些将一片一片药生产出来的工人们,谁又来聆听他们的故事?但愿他们不要停产,不要大刀阔斧砍掉不赚钱的仿制药业务,也不希望以后买那些比正儿八经药片还要贵的多的中药和保健食品。

大会致辞

2020/09/06 – 11:27 下午

难忘大会每一个瞬间。以下是我自己写的大会发言稿,留作纪念。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感谢大家在疫情下,在百忙之中来到上海,来到研发客第四届创新药高峰论坛。

2020年是一个连彼此相见都变得如此珍贵的年份。在新冠期间,我们要特别向参与抗疫的新药研发者致敬(例如昨天颁发的年度最佳合作奖礼来和君实生物的中和新冠抗体合作奖),希望有效的药物和疫苗能从研发人员的手中诞生,让人类早日摆脱疫情带来的苦难。

2020年也是中国药品审批审评改革继续深化的一年,自从今年3月以来,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版GCP及近50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频频出台,一方面彰显了药品监管审评人员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勤勉务实的工作姿态,同时也进一步显示出监管加大鼓励创新、接轨国际、加强保护临床试验受试者和提高药物安全和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早上常建青老师的小组讨论也细细分享了法规下临床申报的变化,非常实用)中国新药创制和资本市场在系列利好的政策下,将迎来下一个10年的黄金时代。我们的大会主席百济神州的高级研发总裁汪来博士稍后将为各位同道带来《下一个10年,制药创新属于中国》的讲演。

我们这一届大会的名字改成创新药高峰论坛,众所周知,现在是做创新药最好的时代,不久前生物医药大牛市,及那些纷纷赴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法规的变革,资本的注入,更有研发人研发客们那种孜孜不倦追求创新,和解决患者治病吃药需求的热情,这个产业得以生生不息,成为真正永恒的朝阳行业,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企业家前赴后继的加入这个行业。同时,在解决有药吃的难题以后,制药人则朝着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不断进发,那就是做好药,做安全性、有效性和依从性最好的创新药,同时能让患者可及。

我最近想最多的事是,第一是如何提高效率,也就是说,时间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在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后,有千千万万医疗队伍、新药研发人员夜以继日抢时间挽救生命,跟病毒赛跑。

我们看一组数据,君石生物的新冠中和抗体仅用了4个月就把抗体筛选出来,并完成了小试、中试、放大进入了临床试验。全球新冠疫苗研发,从今年1月到现在,在8个月的时间,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解决,把以往疫苗研发需要5年的时间压缩到18个月完成。在重大灾难和疾病面前,新药研发的速度和质量就是一切。

我们还可以看一组数据,根据CDE的年报,中国CDE在2019年共批准了10个1类新药,58个进口原研药,有253件药品注册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82个品种加速获批上市。截至2020年8月7日,共计有2475项临床试验申请通过“默示许可”,而光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以后,7月一个月就受理了43个新药,其中一类化药共计21个品种。这也充分反映出创新药研发的速度和效率之高,都是中国制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满足质量,又快又好的做好药、审评好药的背后,是团队平日功力的积累,是能力的体现、也是鼓励创新的机制体制的支撑。

那么,当整个药监审评都在提速,如何又快又好的开发新药呢?相信通过这两天的会议,您能得到答案,正如汪来博士对我说,百济神州的远景、人才、团队、资金、好产品和养兵千日的沉淀,促成他们真正做出好药走向国际。

说到速度和效率,研发客的报道也想把最新最有深度的话题带给大家。因为你看新药研发有了快速通道,研发手段也有了AI新技术的帮助,而我们怎么样提高自己报道的质量和速度呢?如果在场的老师有好的想法不妨跟我们的同事交流。

我第二件事情想的比较多的是,如何抓住工作的重点,如何安排优先排序,挑出在某一定阶段里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对于新药研发,从小分子、大分子再到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从best-in-class到first-in-class,从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分类的1.1类到5.1类,面对这么多的赛道,什么才是研发的重点?什么是立项之本?哪一款新药是公司的重点选择?我们为什么要做首创新药?为什么要做改良型新药?仿制药的空间又在哪里?我想这些都是创业家的脑海里思考的。

不同类型的公司在立项时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目的和价值导向,如小型biotech立项的目标可能是为了快速融资或IPO,而大型制药企业是为了产品上市并与公司其他管线产生协同效应。立项的重点有临床需求、靶点科学性、专利情况、竞争和市场分析等。

我最近跟不少的老师交流,他们都说,研发立项、项目推进永远都是他们的工作重点。跟我们研发客一样,有好的、有价值的内容和文章,永远是记者编辑头脑里的第一要务。

既然时间是如此的宝贵,我就不在这里再耽误大家了。我们感谢所有讲者的参与,感谢为我们精心准备课件ppt,您的光临使得本次活动更加精彩!衷心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制药企业在世界的舞台上暂露头角,做出好药,为全球患者造福,为中国生物制药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月你好

2020/07/02 – 11:21 上午

每天醒来都感到排山倒海的行业信息向我扑来,成千上万的想法在我脑中打转,想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只能告诉自己保持呼吸和觉知,一件一件事来。今天出台了很多政策、指南,国家局专业、勤奋、一直在提高自身科学监管的能力,同时引领行业,真的是大大的点赞!

刚刚写完和其瑞娄总的专访,正在整理英放梁博士的录音,每当他们谈到自己过往的求学工作经历,那些历历在目的场景,我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说有一种“当时我也在场就好了”的想法。听他们回忆自己的往事,看到白发已经爬上双鬓的受访者,依然那么有激情的在每一天的工作中燃烧自己,我总是感动极了,没错,我是连整理别人的录音听着都会掉眼泪的人。

前两天也跟一位曾经做销售和市场的前辈请教,问他怎么看现在的医药市场环境,尤其是医保控费和带量采购等等政策影响下,他提到一个观点,中国还是有很多需要用药但用不起药的老百姓,他坚信国家政策会惠及更多的病人,那些病人很多还未被诊断出来,因此,以价换量在很大程度上对做药人还是有动力的。他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做销售的时候,为了鼓励自己,告诉自己说只要能卖出一瓶药,受惠的不只是一个癌症患者,而是至少他四个家人,帮助的人会更多,这样一想,自己的工作无比有意义。

这周还会到南方所跟林总聊了一下,真是非常久违的感觉,他看上去气色很好,精神抖擞,每天能做好几十个平板俯卧撑。他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数据倒背如流,跟我分享了很多关乎创新的观点。真的好开心,得到老领导的关怀,好感动!!

一位好朋友刚从美国抗疫回来,已经是半年没回国回家了,在酒店里隔离了14天,还发了隔离餐的照片,很不错了。

还有就是最近同事们写的稿子又快又好,快马加鞭的多多学习了!以后要多多记录每周发生的事情。

摆摊摆的也是真本领

2020/06/05 – 8:16 下午

一个摆摊,把多少人的记忆拉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小时候对地摊的印象不深,因为住在的都是部队大院,管理森严,记忆中也就是逢年过节的花市,各种精致小巧的生活用品,装饰品应有尽有,还有就是杨箕,石牌的城中村,卖臭豆腐的,烤红薯的,牛杂的,烧烤的,想起来仿佛都闻到空气中混杂的味道。

还有是著名的服装夜市,在越秀区西湖路,那些廉价的衣服在一盏探照灯下展示着,通常是几十元有一套小披肩。最近一次对摆摊有很深印象的是在台湾的各种夜市,他们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或者说是旅游和经济重要的来源。去年跟小黄他们一起去的时候,品尝了许多台湾特色美食,还有很多街头卖艺的行为艺术家,成为台湾一道必不可少的靓丽风景线。

再说回我自己,印象中从来没有挣钱的概念,从小家境富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吃过什么苦。也没有一技之长去摆摊挣钱。只记得大学第一年做了高中一个小妹妹的英语家教,挣了点补课费。后来也曾在天河区的隧道里跟朋友弹过吉它唱唱歌,然后生了月月,倒是她从3岁开始学画画,到了小学6年级自己已经出了好几本手绘本,被他们班的同学高价买走,她的作品也经常在学校的义卖中成为火爆的产品。月月也比我更有自信,一次就在楼下,她和同学摆开摊子卖画儿,那个同学总是想打退堂鼓,而她却坚持到了最后。

然后我就是写稿子了。曾和我们的作家贵柏讨论过一个问题,我说,写作是一个苦差事,在古代,就是卖字的人,别人读了心生欢喜,就会点赞打赏,不过现在已经升级换代,成为媒体宣传的商业模式了。如果这样想,不禁一阵酸楚,毕竟写作还是要发自内心,心中有着宏大的愿景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愿望,才能甘于寂寞打磨每个字每句话,让脑袋里的汩汩流淌的思绪变成文字。

如今,看着制药行业的大咖,临研人,医者护士都在朋友圈纷纷摆摊,觉得搞笑的同时也心生敬畏。无论做药做人,如果没有数十年勤学苦练的功力,造就差异化的核心产品和提供良好的服务,真正能解决群众的需求,即便是摆摊,又拿什么来吸引你的客户,让他们驻足在你的摊前?说到底,这个行业来不得办点忽悠和虚假,说到底,还是要靠真本领。

最后说一个小花絮,我们这个行业里还真的有不少即是科学家药学家,又是玩音乐和吉他的高手(我还差很远),一次一位大阪大学毕业的药学博士告诉我,他同时还是三个乐队的朱音吉他手,空余的时候还真能摆摊卖唱,原因是他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和吉他,三十年也不曾放弃过,做药之余也成为专业音乐家,着实让人佩服。

 

言叶之庭

2020/01/05 – 3:39 下午

“下雨天,你就来这个庭院,就可以看到我。”

“我只在下雨天里逃课。”

这是雪野老师和秋月孝雄在新海诚的《言叶之庭》里最经典的对话。但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被日本动漫中唯美细腻的画面所打动,对日语“言叶之庭”这几个字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广州的农林上路,也有一个叫做“言叶之庭”的地方,它是在闹市中一个非常幽静的日语学校,马路两旁的紫荆花落英扬舞,门前的风铃写着いらっしゃいませ,让人仿佛置身在日本关西某个幽静又蕴含着故事的小店。房子的布置完全按照日式风格来设计装修,客厅中间有很一张很大的榻榻米,厅上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日本文学和与日语教学相关的书籍。学校分有几间小教室,有时候是一对一教学,有时候会一个老师带多几个学生。置身其中,不时会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和老师们互动对话的欢笑声。

这家小小的日语学校由邓老师和Midori老师在5年前创立,创始人邓老师戴着眼镜,留着长长的头发,整个人的风格让人感觉到他很能理解日本的文化,而且是从心里喜欢日语。孩子们都喜欢称他为“黑老师”。他上课的时候跟孩子互动各种生活场景,非常沉醉。记得他曾经说的,“有一件事情能让你迷恋和沉浸,是一件幸福的事”教日语的老师和学日语的孩子在这里应该很幸福吧。这里的孩子很多从小学习,一直读到高中,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日语二外考上日本理想的大学,出国深造,真是让人羡慕和开心的事。

我从2017年在这里学习日语,也是因为一次东瀛之旅后,深深被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所吸引,想要了解一衣带水邻国的人怎么生活和思考,想要掌握一门语言去打开一扇交流的窗户。

在这里,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温柔美丽的Midori老师,朱老师,潘老师,黄老师,才华横溢的李老师,男潘老师,还有最好的同龄学生CHU先生。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上课,做笔记,吃中午饭,交流讨论,打卡读书,课后做作业,练口语,参加口语比赛和笔试考试。最难得可贵的是,这里的老师兢兢业业,上课认真,不计较,不商业,无论在任何时候提出你的问题,他们每一个老师都会及时向你解答。

最令人难忘的是,我和我的同学CHU先生还获得了言叶之庭举办的日语口语初级大赛表演一等奖,许许多多难忘的回忆,伴随着每一次来言叶之庭学习的日子而珍藏在我的心里。三年多来,我的老师同学和我互相鼓励,互相加油,让日语学习变得有趣和让人牵挂,成为生活和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

我还因为日语学习结识了一些工作上的日本友人,他们对我的学习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还有言叶之庭保持着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风格和初心,用心教会每一个学生,以一生悬命的刻苦努力做自己的事业,着实让人深深地敬佩。您也不妨来看看吧,或许能找到一件让你沉醉和幸福的事,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