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正在写几周前专访江宁军博士的访谈文章。
一写下“作为赛诺菲。。。的领头人”,我就非常有觉知的把“作为”一词删掉,替换,将主语前置,直接写成“江宁军是赛诺菲。。。的领头人”,提醒自己减少“作为”一词的使用。感谢自己这种觉知。
跟2012年那场采访的感受很类似,江博士的发言久违了,上午在“江宁军”和“赛诺菲”这两个名字之间来回跳跃,甚至把江写成了赛。呵呵。
正在写几周前专访江宁军博士的访谈文章。
一写下“作为赛诺菲。。。的领头人”,我就非常有觉知的把“作为”一词删掉,替换,将主语前置,直接写成“江宁军是赛诺菲。。。的领头人”,提醒自己减少“作为”一词的使用。感谢自己这种觉知。
跟2012年那场采访的感受很类似,江博士的发言久违了,上午在“江宁军”和“赛诺菲”这两个名字之间来回跳跃,甚至把江写成了赛。呵呵。
小成成继续帮我把这个网站续了费,花了3000大元,他让我不要那么懒,继续写点东西。
我每天都有很多感受,总是想系统的写写,可以越想系统就越难开始,不如就每天写写自己的工作吧。
今天我把王劲松的录音整理了一遍,当时采访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最后还是达到了30分钟,30分钟的文字量我算了一下大约3000字左右,果不然。最近跟梁振,郝鹏,小娟,樱子他们很细的讨论了采访中录音整理这个事情。
大家一致认为整理录音是一个极其累人的事情,这不,郝鹏把江宁军的录音弄完了1万字,人就不见了,躺了几天。
整出来以后还只是个毛胚房,大量的修正组织的工作在后面。梁振的建议是还是要有良好的提纲设计,精炼提问,赖强的回答是没有捷径。并且记者这种工匠式不会消失。
上周参加广州萝岗一个创新药的会议,小娟写的文章很好,让我想起有一年在上海参加药审中心的论坛,也是以故事性的写法介绍一个大会,当时提前构思,使得里面体现了大量的情感温度。我跟小娟说,至今还是非常羡慕能一线写稿的记者。
明日的彼岸栏目文章已经发送预览,我发觉文章跟一个人的气质一样,一上来是有它的气场的。彼岸的文章一贯的高远典雅,让人肃然起敬。
刚刚再次预览了张彦涛的文章,《研发客》第一期也是邀请他的,年后药审中心疫苗的文章我也在后台排好了,一会跟姚老师打一个电话问好。明早给大家点评拜年,觉得很圆满。
刚刚做完两个群里的小互动,方芳老师在洛杉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为了这几分钟的互动,我们从上周五就开始讨论,一直到说之前的演练。方芳老师鼓励我不要想那么多,做好自己的事,总有回报的。
想起上周杨青博士与佳凌的互动,也是在晚上,他说:“我觉得与研发客的读者互动很重要,所以也就一早回到酒店准备。”
"嘉齐主任,我写不出疫苗审批的稿子。"
"怎么会?无非是文章长一点短一点,时间多一点少一点。"
今天第一天在新的办公室里办公,外面倾盆大雨,方芳老师的飞机仍滞留在上海,希望她到广州顺利。
我心安住当下。
昨天装了窗帘。找到这个小小的地方,并重新布置一番,还多亏了中介商甘小姐、装修师傅彭师傅、设计桌子的哥哥的同学。
今天,在我们新的办公室,迎来了第一位访客,中国罕见病中心主任黄如方。
在上海的时候,有读者参加我们的会,说起毛冬蕾的空间,说最早是看这个博客的。啊,我都好久不曾写了呀,我说。所以决定还是要写写,记录一些自己的状态,小成成也这样说,有人在看呢。
这些天还是整理录音,一大段一大段的整理,为写稿做素材,这个准备过程是漫长的。因为在采访时会高度集中自己的下个发问,往往不太能捕获到采访者当时说了什么。所以需要回头再整理,再重新听,仿佛又与对方又一次交流,听到有意思的地方,会笑出来。
今天在家,秋天的天气很好,窗外的阳光透进来折射到电脑上,很温暖很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