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Name:

Website Role: administrator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maodl.com

Profile:

RSS Feed: Feed URL

Posts by donglei:

韬凯的字

2015/04/05 – 3:40 下午

很快,您会看到我的同事们和我共同创办的一个跟药物研发有关的新的读物《研发客》(微信公众号:DrugRNDer)。最初微信公众账号的LOGO设计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郑韬凯的书法字。

说起这三个字,还有一段小小的因缘。

那是在去年11月8日,在还不冷的北京,我又一次见到了韬凯哥哥,拿到这几个刚刚写好的字。

20141109

郑韬凯是我哥哥的大学同学, 哥哥出国以后,与韬凯见面的机会不那么多。韬凯得知我们这样一个想法,当即挥毫写下“研发客”三个字,横向的,竖向的,各写了几幅,我一直留着。他常年从事美术设计教学,虽然不了解我们生物医药行业,但听我讲施一公,等等,他非常感兴趣,并感叹道,中国应该多一些像施公这样的人。

回到广州后,我们用他的书法字转入电脑,设计了两个版本。但后来考虑整体设计,重新用了新的元素,韬凯哥哥的字终没能用上,实属遗憾。对此,他说没事,“做什么事没有不艰难的啊。”

《麦城生活》是韬凯哥哥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素描小记,他赠予我之时在扉页写下:写老实书,结真善缘。其中书里提到明清家居的工匠精神,这里摘录一段:

当下的美国,是木工的天堂;我们中国,曾经是。因此我们需要明白: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明式家具是过去式了,当今中国需要师习他们如何通过灵活的机制吸纳全世界最优秀的木材料艺术家;如何大力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术与工艺;如何将木工与计算机以及尖端制造充分结合,来达到设计与艺术的共同繁荣,造就现代木工艺术。

希望能用这种工匠精神,打磨《研发客》的每一篇文章。

粤运3C

2015/03/27 – 1:18 下午

去年11月,我离开了原来的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省药监局在同一栋位于广州市东风东路的大楼,把工作的地点搬到了中山二路的粤运大厦3C室,开启了类似freelance的上班状态。

3C-001

这里是一家临床试验外包服务的广州办事处,我的座位靠窗,在最后一排。顺便说一句,在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里,对freelance一词的解说是:拿着长矛当武器的自由的人。我们的笔就是最好的武器吧。

跟我同坐在这家办公室里的是一群年轻的临床研究助理,临床监查员,以女孩子居多。牛仔裤,平底鞋/靴是最常见的装束。办公室里出勤率往往只有一半,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跑医院,做监查,做稽查。中山路上天然汇集了广州最卓越的临床研究资源,这里聚集了数家重量级别的三甲医院。办公室对面,就是中山医院,旁别隔一条不远的马路,就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再就是肿瘤医院、中山八院。这里的临床研究机构也是全国改革的重镇之地。

办公室里常听到年轻的临床研究护士给受试者电话邀请入组,跟踪随访,有一个美眉特别温柔,每次听她耐心地跟电话那头的受试者说试验项目,我都觉得特别享受,如果我是一个对临床试验一无所知的病患,就凭着这一通电话,我就可能会加入试验了。

GCP的精神就体现在这一个个细节中。

身旁的打印机会一直不停的运作,出来的都是厚厚的临床研究文件,有时候是知情同意书,有时候是项目概述。偶尔偷偷瞄上一眼,心中充满了好奇。

在我最新的名片上,把粤运3C的地址也印在了自己公司位于上海闸北地址栏后面,感觉这个广州与上海遥首相望的“分部”非常的酷。

欢迎来我这个靠窗边的小工作间看看,这里有一群可爱的美眉,她们在药物创新最前线,为那些愿意接受新药第一剂上人的受试者提供专业的服务与帮助。

Freelance的前世今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MzNzg3NA==&mid=204208150&idx=1&sn=b16710dec019f224ee1025730afe00ad&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去看看为你写稿的作者

2015/03/20 – 4:13 下午

今天,参加了同写意的学术会议。同写意论坛,好多年前知道这是一个聚集了全国新药研发精英俱乐部,但总没有机缘去结识。通过武汉大学张绪穆教授的介绍,我来到武汉大学,第一次现场感受了同写意做论坛之用心。

来参会的第二个原因,是遇见我以前的专栏作者张彦涛博士,他曾经写了《忆张江》专栏其中一期的文章,巧的是,另一期的作者陈力博士也在现场作为嘉宾主持,我们三人又交流了各自那个愉快的写作和编辑的过程。

我爸爸有一次跟我说,他以前为北京一家杂志社写过一篇文章,那位编辑十分有心,常常给他打电话,谈话内容并不是完全跟写稿有关系,而是各种智慧的话题,还亲自从北京飞到广州,看望他。“当然,吃饭是我请的。”

听完很感动也很有感触,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跟人打交道、交流的工作。想想自己,多年来其实与为你写下一个个字的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工作都没做够。

DSC03845

在武大见到彦涛博士,并聆听到一篇“匠心具足”的发言稿,心里自然充满喜悦和感激啊。

2014最精彩

2014/12/31 – 11:17 下午

轻轻回想起一些在2014年在报社编辑过的文章,心里有一些掂量,谢谢投稿的人。新年快乐。

最高阅读量 《肿瘤免疫疗法:30年磨一剑》 作者/杨青

最佳时事评论《罕见病立法,积跬步而至千里》 作者/苏岭

最具人文关怀《台湾优先审查罕见病》  作者/李静怡

最经典栏目 《忆张江》作者/陈力 王建新 张彦涛 杜莹  许俊才  戴佳凌 康瑞

最权威系列《CDE部长论坛》 作者/王庆利   陈震  黄钦 康彩练

最精彩演讲稿《余煊强: 传递质量监管统一的声音》 作者/余煊强

最佳外文翻译  自然杂志《中国,未来创新者》 编译者/储旻华

最具文采 《似水年华里永恒的创业火花》  作者/张彦涛

最具故事性学术专栏  《研发故事:现代癌症免疫治疗战争》等  作者/王建新

最具异国风情专栏 《中国CRA在美加》 作者/李宾

生日快乐

2014/10/31 – 9:50 上午

今天是我生日,也是这个博客5周年,生日快乐!

余煊强:我将不是特别难的事变成生活习惯

2014/09/01 – 9:00 上午

今天开学日,以下这篇是今年6月29日美国FDA药剂科学办公室代理主任余煊强博士在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项目(IPEM)2014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当时要来这篇文章,得到余博士的许可放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这篇发言稿在我这里攥了一个月,在学校开课的日子里发出,开学加油。

以下链接是余博士关于FDA制药质量办公室介绍的在我们报纸发表的文章。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7/18/content_211620.htm

非常感谢郑强教授的邀请。今天有机会给大家说几句话。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你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个辉煌的时刻。首先,我衷心地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几年来勤奋求学终结硕果,取得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同时祝贺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医药领域应用型教育的开拓者,将又一批风华正茂, 学识丰博的管理人才,输送給社会,输送給中国的医药企事业。
今天在这里同你们一起分享你们的快乐,非常高兴。 这一切也令我想起30多年前我读书时期,和后来生命中的一些故事。
1980年,我参加了高考。当时我的理想是考上浙江大学,但事与愿违,我没有考上浙江大学,被浙江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工业大学录取了。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考入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四年后,我如愿以偿,进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这是年轻的人生中第一次给自己制定目标,一个清晰的,可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目标,一步一步地,我走向那个目标,最后实现那个目标。
当我回头去回顾,试图弄清我是如何一路走来,实现我的目标的时候,我发现了事实上我只不过做了一件并不是特别难,也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每天比别人多读半小时书。 就是这样一件不大的,也不是特别难做的事情,和一个四年来日日月月的坚持,带着我的脚步一步步走近并实现了我的目标。
但对这件事情的总结和认知, 影响了我后来的一生:我将这件并不是特别难,也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注入了我的生活中,演变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从1992年起,我的生命基本上都是这样度过的:给自己一个清楚的看得见目标 + 每天多工作半小时(当然现在很多的时候半小时是不够用的,我把它延到两小时)+坚持不懈。
我笃信我引领我走到今天的成就的,就是这个简单的公式.我现在是美国FDA质量主管。主管范围包括化学新药、仿制药、生物制药和FDA质量研究所,包括审评和研究人员近千人,这些审评和研究人员多数拥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
美国药物监督和管理分三大块:质量监管、药物有效性监管、和安全性监管。质量监管是药品三大块监管的基础和保证。没有质量保证就谈不上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就显示出质量监管的重要性。有些同学可能知道美国药品监管只有联邦政府,没有地方政府,FDA是美国药物监管的唯一机构。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that little extra” (寻常同卓越的差距仅仅是一小点儿的多付出),我再给他加半句,和”不懈的坚持”。对制药行已来讲,这种坚持更重要,因为它不像电子行业有很快的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制药行业需要数年的积累,走过几个产品研发、报批、上市后,你才能练就真本领、真正的成为“大拿”。
当你们长到我的年龄的时候,也许会和我有一个同样的发现:  人生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或成功或失败。 每一天,你都面临着选择。因此,保持良好的乐观的心态,对你人生和事业的成长非常重要。 有些事情在它发生的时候,似乎是负面的,但往往会成为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记得在1989年,我刚刚来到美国,当时攻读的是化学工程专业。 学业刚刚开始六个月,我在读一篇著名教授文章时,发现了一个严重错误。因此,我就向杂志社写文章,指出了这个错误。
但这件事情触犯了这位教授,我成为他攻击的目标。 在学业的低谷时期,我徘徊思考,最后做了一个决定–转专业: 由化学工程专业转药剂专业。这个决定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凭借化学工程专业积累的丰厚的基础,我在短短的15个月完成了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继而用了三年的时间,边工边读(同你们一样),拿下了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我的博士论文中研究建立的Compartmental Absorption Transit model,目前被美国各大制药公司应用,成为我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事情.因此,我想说,生命中没有失败。失败是生命试图将我们引到另一个方向的转折。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不要去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去自己踏出一条新路来)。
药品的全球化增加了美国药品质量监管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为了有效地解决药物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药品shortage,美国FDA药物质量监管从组织机构、法规制度、和具体操作正在进行重大改革。
组织机构的改革包括合并有关质量监管部门、强调监管的团队性和专业性。法规制度的改革包括以病人为本,强调新药和仿制药监管的等同性和风险分析、质量源于设计、问答式审评系统、和质量管理和监测。
具体操作的改革包括并合所有项目管理功能、统一和企业沟通渠道、强调团队合作和IT平台。做为这次美国医药历史上最重要的质量改革之一,我很高兴也很荣幸成为这次改革的倡导者、执行者、和领导者。同时也因为这次改革使我成为美国FDA的质量主管,也成为美国FDA药监部门最高级别的外国人的政府官员。我始终觉得我现在做的除了为我自己事业的发展之外,更重要是打破外国人不能做美国高级官员的纪录,为美国的国外出生的科学家树立榜样.
很多人知道,我是质量源于设计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知道我在1999年加入美国FDA的目的。我在加入葛兰素史克之前,在辉瑞工作了5年。我1997年加入葛兰素,1998年获得提升,在两年时间里,我的工资增加50%。
在大型美国公司这是非常罕见的。不过,1999年我决定离开葛兰素史克并加入了美国FDA。部分原因是我希望美国FDA注重强调QbD.我认为改变FDA想法的最佳途径就是我本人加入FDA。
从这个角度看我做到了。在过去的15年中,美国FDA经历了许多变化,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评模式,稳定性,杂质,多晶型指南和质量源于设计的倡议,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测试为基础的质量评估改为以质量源于设计为基础的审估的变化。这些改革使我懂得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眼光、其次要有策略、最后要有敢于挑战和坚持的勇气。
最后,我想对中国制药行业的同行们说几句话:自从2002年我在北京组织和举办了第一次国际会议,中国制药业发生了具大的变化。这十几年间,中国成品药进入美国,原料药占据了一定美国市场份额,成绩相当显著,这是中国国内制药企业家和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些年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管理人才,对中国新药和仿制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这几年经济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医药卫生的投入就会相应增加,进而又促进制药进步,造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这对在座的各位创造很多很好的机遇。衷心希望同学们抓住机遇,不断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同时,我希望在坐的每位同学请记住得生命的意义不是你的位置有多高、收入有多少。
生命的意义是你为所服务的组织和社会做了什么。我希望你们会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注周围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人生。

非常感谢郑强教授的邀请。今天有机会给大家说几句话。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你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个辉煌的时刻。首先,我衷心地祝贺你们,祝贺你们几年来勤奋求学终结硕果,取得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同时祝贺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医药领域应用型教育的开拓者,将又一批风华正茂, 学识丰博的管理人才,输送給社会,输送給中国的医药企事业。

今天在这里同你们一起分享你们的快乐,非常高兴。 这一切也令我想起30多年前我读书时期,和后来生命中的一些故事。

1980年,我参加了高考。当时我的理想是考上浙江大学,但事与愿违,我没有考上浙江大学,被浙江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工业大学录取了。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考入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四年后,我如愿以偿,进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这是年轻的人生中第一次给自己制定目标,一个清晰的,可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目标,一步一步地,我走向那个目标,最后实现那个目标。

当我回头去回顾,试图弄清我是如何一路走来,实现我的目标的时候,我发现了事实上我只不过做了一件并不是特别难,也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每天比别人多读半小时书。 就是这样一件不大的,也不是特别难做的事情,和一个四年来日日月月的坚持,带着我的脚步一步步走近并实现了我的目标。

但对这件事情的总结和认知, 影响了我后来的一生:我将这件并不是特别难,也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注入了我的生活中,演变成了我的生活习惯。

从1992年起,我的生命基本上都是这样度过的:给自己一个清楚的看得见目标 + 每天多工作半小时(当然现在很多的时候半小时是不够用的,我把它延到两小时)+坚持不懈。

我笃信引领我走到今天的成就的,就是这个简单的公式。我现在是美国FDA质量主管。主管范围包括化学新药、仿制药、生物制药和FDA质量研究所,包括审评和研究人员近千人,这些审评和研究人员多数拥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

美国药物监督和管理分三大块:质量监管、药物有效性监管、和安全性监管。质量监管是药品三大块监管的基础和保证。没有质量保证就谈不上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就显示出质量监管的重要性。有些同学可能知道美国药品监管只有联邦政府,没有地方政府,FDA是美国药物监管的唯一机构。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that little extra” (寻常同卓越的差距仅仅是一小点儿的多付出),我再给他加半句,和”不懈的坚持”。对制药行业来讲,这种坚持更重要,因为它不像电子行业有很快的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制药行业需要数年的积累,走过几个产品研发、报批、上市后,你才能练就真本领、真正的成为“大拿”。

当你们长到我的年龄的时候,也许会和我有一个同样的发现:  人生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或成功或失败。 每一天,你都面临着选择。因此,保持良好的乐观的心态,对你人生和事业的成长非常重要。 有些事情在它发生的时候,似乎是负面的,但往往会成为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记得在1989年,我刚刚来到美国,当时攻读的是化学工程专业。 学业刚刚开始6个月,我在读一篇著名教授文章时,发现了一个严重错误。因此,我就向杂志社写文章,指出了这个错误。

但这件事情触犯了这位教授,我成为他攻击的目标。 在学业的低谷时期,我徘徊思考,最后做了一个决定–转专业: 由化学工程专业转药剂专业。这个决定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凭借化学工程专业积累的丰厚的基础,我在短短的15个月完成了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继而用了三年的时间,边工边读(同你们一样),拿下了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我的博士论文中研究建立的Compartmental Absorption Transit model,目前被美国各大制药公司应用,成为我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事情.因此,我想说,生命中没有失败。失败是生命试图将我们引到另一个方向的转折。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不要去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去自己踏出一条新路来)。

药品的全球化增加了美国药品质量监管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为了有效地解决药物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药品shortage,美国FDA药物质量监管从组织机构、法规制度、和具体操作正在进行重大改革。

组织机构的改革包括合并有关质量监管部门、强调监管的团队性和专业性。法规制度的改革包括以病人为本,强调新药和仿制药监管的等同性和风险分析、质量源于设计、问答式审评系统、和质量管理和监测。

具体操作的改革包括并合所有项目管理功能、统一和企业沟通渠道、强调团队合作和IT平台。做为这次美国医药历史上最重要的质量改革之一,我很高兴也很荣幸成为这次改革的倡导者、执行者、和领导者。同时也因为这次改革使我成为美国FDA的质量主管,也成为美国FDA药监部门最高级别的外国人的政府官员。我始终觉得我现在做的除了为我自己事业的发展之外,更重要是打破外国人不能做美国高级官员的纪录,为美国的国外出生的科学家树立榜样.

很多人知道,我是质量源于设计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知道我在1999年加入美国FDA的目的。我在加入葛兰素史克之前,在辉瑞工作了5年。我1997年加入葛兰素,1998年获得提升,在两年时间里,我的工资增加50%。

在大型美国公司这是非常罕见的。不过,1999年我决定离开葛兰素史克并加入了美国FDA。部分原因是我希望美国FDA注重强调QbD.我认为改变FDA想法的最佳途径就是我本人加入FDA。

从这个角度看我做到了。在过去的15年中,美国FDA经历了许多变化,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评模式,稳定性,杂质,多晶型指南和质量源于设计的倡议,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测试为基础的质量评估改为以质量源于设计为基础的审估的变化。这些改革使我懂得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眼光、其次要有策略、最后要有敢于挑战和坚持的勇气。

最后,我想对中国制药行业的同行们说几句话:自从2002年我在北京组织和举办了第一次国际会议,中国制药业发生了具大的变化。这十几年间,中国成品药进入美国,原料药占据了一定美国市场份额,成绩相当显著,这是中国国内制药企业家和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些年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管理人才,对中国新药和仿制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这几年经济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医药卫生的投入就会相应增加,进而又促进制药进步,造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这对在座的各位创造很多很好的机遇。衷心希望同学们抓住机遇,不断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同时,我希望在坐的每位同学请记住得生命的意义不是你的位置有多高、收入有多少。

生命的意义是你为所服务的组织和社会做了什么。我希望你们会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注周围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人生。

张博噱张江江郎才尽

2014/08/14 – 2:09 下午

《似水年华里永恒的创业火花》结尾处提到Frank Geary。为啥喜欢Frank Geary?大面积不规则曲面与金属的流动感吧。大家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他的有点像是正在被融化。而彦涛的文章正像一件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品。


张博噱张江江郎才尽,

毛编盼毛遂随意文来。

忆张江第三期: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8/04/content_212367.htm

第三期“忆张江”,2300个字的专栏文章,张彦涛博士从构思到完稿历时6个月,共写了三个版本。感谢百华(BayHelix)及礼来的同事,力促此文。也感谢我的哥哥为此文作图。彦涛博士国文功底深厚,这是我做编辑以来读到的最奇妙有趣的文章。

张博写完这一期忆张江以后,吓得我这个编辑双腿发软,不知下一篇约谁是好。

后问及6个月的写作感想,彦涛说自己整个杨白劳:啊,快点写完,免得壮志未酬被毛毛逼死

我应该说希望能成为所有作者创作的一个驱动力,作品在我的栏目展出将增加创作者的使命感。

张博对我哥画他的自画像不满意,称老了十几岁。



为何让学土木工程的哥哥画彦涛博士文章的插画?只因这段被删除的话:

快放到2010 年,张江药谷地段在铺设光缆,应该说重铺光缆。我正好路过哈雷路和高科路口。用的是一台德产水平钻孔机。赶上技工正在换钻杆。只见这位仁兄从旁边土堆里抄起起一块石头,硬是把钻杆砸转了30度。这可是一千万人民币一台的设备呀,当然也未被砸坏,而且比去找来管钳要省时得多。但每当网速过慢时是我总想起那叮叮当当的声音, 花岗岩撞击高碳钢的声音。想起印度班加罗尔浸在在污水里的光纤。一个没有耐心,但可以搞定问题的符号,一个没空儿去想那么多,那么远,一个高科技与土办法,目标用GPS 锁定了,过程在地表下,高密度聚乙烯的管材终究会钻出来,这也可能是中国的特点,桩打得足够深, 楼建的贼快,初始管线是用来拆的,新装和改建费用没多少区别。



我哥曾为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做了一次题为“道路工程设计施工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的讲课。这是第一次我非常直观地了解他所从事的领域。他最后讲到risk assessment ,这跟制药业风险效益比决策很相像。

彦涛博士也称,制药工程与土木工程很像,只是土建的模型可以做得很好,反馈也快。人类生理心理反应是单一即时的,但数据搜集却是统计长期汇集的。可以从其他行业学很多有用的管理方法。特别是民用航空器设计。“跟业外人士瞎扯学的比从行业年会更有收获。


月月的绘本世界

2014/07/25 – 4:03 下午

暑假前的一次家长会,月月的班主任希望我能推荐一些图书给班上的家长,并做一个小型的讲演,说说推荐的理由。

我挺喜欢班主任给我的任务,制作了一个幻灯片,还真的在家长面前讲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历来都主张孩子的书本要降低阅读难度,我推荐的也是一系列绘本。以下就是这个可爱的ppt.

picturebook

时代越是快,我们就越要慢

2014/07/08 – 5:07 下午

发一篇我的同事姚嘉写的,里面有我们平日讨论的一些想法。

中午回家吃饭,在电梯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她主动打招呼,跟我一路聊起来,说自己的学校,高二的暑假计划,参加的社会活动,让我看到了年轻人少见的热情。

快到公交站,她问阿姨您是老师吗?我告诉她自己在报社工作,她说她的名字里有“馨妏”(新闻)二字,对媒体人很崇拜。她问了我一个很好的问题:新闻难吗?我想了一下,说,很适合你!这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行业,一路上,我们已经像好朋友在攀谈了。“是要有一个目标啊”。说完,馨妏乘车去了。

时代越是快,我们就越要慢

姚嘉  转摘自《医药经济报》内刊《智慧公社》

在新旧媒体生存大战烽烟四起的时候,我又翻出了《报纸突围》这本书。“报纸会死吗?”这句问话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以我混迹媒体江湖的浅薄资历来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帝是会笑的。但王正鹏在这本书里很明确地给了回答:“报纸不会死”,终究给了我继续做报纸人的勇气。

其实,我始终相信,只要有人类而且人类始终存有好奇心,任何读物都具有生存下去的理论基础。所不同的是,在时代变迁的前提下,这份读物可能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包装等来展现自己。打个比方,每年这么多的国际时装秀场,各大品牌各种风格同台展示,但并不是每一款都能得到市场的喝彩,最终得到膜拜和流传的必定是符合多数审美标准、实用、耐看的产品,而那些做作哗众的只能成为一时的谈资,或者随风而逝。

回到读物上,也是这个道理——有节操的读物,内容(观点和角度)为骨。没有内容的旧媒体最终会被淘汰,同样,没有内涵的新媒体又能支撑多久呢?想一想,被微信抢去了风头的微博,您有多久没有登录了?微信上当初狂加的公众号,如今剩下多少个是您期期必看的?

前段时间微信上曾经有一个据说是印度人写的中国人不读书的评论帖。看过之后,我也跟着在心里反省了一下自己,随后内疚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但再过了几天,在飞机上随手拿起一本航空杂志乱翻,竟意外地看到针对中国人读不读书的策划报道。这个策划的篇幅大概有10~20P,除了总编亲自撰文之外,还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比了不同国家、各类人群、各国与书相关的文化活动等等,其中穿插名人、普通人的关于读书的自白,配以生动的图表。我不记得花了多少时间把这个报道读完,只记得在心里惊叹这个策划的用心之深。

在新媒体同台竞技的现实下,传统媒体该怎么办?我觉得就应该像这样用心做内容。有一个做内容的优秀团队的支撑,就算需要转型,也具备了稳妥地转型的基础。据说杜子健曾经说过一句话:建议每一个大公司都去挖一个杂志的总编去当公司的网络部总管,年薪100万也在所不惜。言下之意,传统媒体的优势正是在于对内容的掌控。

既然我们已经走在了做内容的路上,就没有理由给自己写定消亡的论调。东方早报的社长邱兵很冷静地在其文章《报纸还没有死》中陈述了代表报社的观点:“关于报纸,关于东方早报,我们自我审视一番,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不完美的东西,如果报纸要死,我们至少应该把这些不完美都解决了才有资格去死。”

为什么新媒体不能和旧媒体共存?找准了受众,就能拥有自己的市场。我相信人类仍然需要精神,仍然需要可以充实精神的阅读。

另外,邱兵还说:“我希望报纸好好活着,因为我一直用iPad,眼睛很不舒服,我去医院看了,医生让我少上网多读报,偶尔看看电视,看来医生还是支持传统媒体的。”我的眼睛也有这样的体会,你呢?

没有什么比坚持更有意义

2014/07/07 – 11:40 上午

DSC03425

主题会上,你会听到很cool的名字,比如质量量度(Quality Metrics),这是IPEM每届都会制作的T-shirt,我也有好几件。现场有很多北大的学生作为工作人员,穿着这件黑衣忙碌着。

2006年,北京大学开办了致力于药物质量管理和监管科学的“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IPEM)。

我是在2007年,通过《中国处方药》杂志的“FDA华人系列”认识了该研究生项目的创办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郑强博士,他同时是“FDA华人系列”的栏目主持人之一。

这个做了8期的系列专栏,将FDA中最优秀的华人审评专家、检查员和他们的工作介绍给中国业界,获得了非常大的反响。

记得当时为了答谢郑博士为我们约稿主持栏目,我们赠送他一页的研究生课程招生广告,因为我知道他当年招生还是满艰难的。

广告插页发来,一看,就是一张A4大小的枣红色PDF文件,中间只写了“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这几个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既没有课程设置说明,也没有招生细节,更没有任何文字性的广告语。就这几个字,登了一整页。

直到今天,郑博士IPEM的招生宣传策略依然是教学质量和口碑,他觉得没什么值得卖广告的。

博士给人印象认真、刻板,说话直接、简短,带点结巴。即便是笑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露一下牙齿,后立刻收回紧闭双唇。厚厚圆圆的眼睛片后,小眼睛还会四周瞟上几眼,生怕说错话的样子。

新泽西大药厂里边,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一片漆黑”,这些年,这些话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DSC03432

博士第二天主持顾孝诚讲座,在台上看到前排的座位空空无人,说:“不要空着前面的座位,这不是大学上课,你们不要占着边边角角的座位想着随时离场,如果觉得这事浪费时间,请你们立刻出去。”

在毕业典礼授权开始时,他说,我的手表已经到时候了,请工作人员关上大门,任何人迟到都不准进来。

在会场,他不但跟每一个讲者对稿,还看到他亲自主持,递水递话筒。

严肃,刻板,自称革命很彻底的郑强。

北大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一直同美国FDA合作,通过建立学位课程的方式,介绍FDA的审评和监管理念和实践,而郑博士和他的团队为国内新版GMP政策研究做了很多事,翻译FDA指南,但极少为媒体所知道,因为他从不接受采访。

6月29日,我来到北大中关新园1号楼,参加了他们2014届学位授予仪式,还见到了在工作中给予我很多支持的姚立新老师。这是第一次参加郑博士学生们的毕业典礼,感触不少。

活动举办第一天,是一个水平相当高的毕业典礼专题报告会。

DSC03426

来讲课的人都是这个课程的老师,有美国美洲华人药学会副会长,各制药企业负责质量的总经理,美国FDA中国办公室助理主任等。

最近读到他们大宋学员写的一篇上课感想,对老师们的点评,非常有意思。

报告会还邀请了我4年前曾专访过的FDA仿制药办公室主任余煊强博士做主讲嘉宾,他刚刚被任命为美国FDA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药品质量办公室(FDA/CDER Office ofPharmaceutical Quality)代理主任。

透过余煊强博士的报告,我们得知FDA新的质量监管战略中,重新提升了CMC在新药、仿制药、植物药、生物制品中评审的重要性,而余煊强博士当选FDA这一新设立的质量办公室负责人,掌管每年3亿美元预算的消息,不得不说是这次北大毕业典礼活动最闪耀的亮点。

在第一天主题报告结束后,第二天上午是非常轻松的顾孝诚基金会讲座。下午是授学位仪式。

DSC03483

徽先锋制药副总经理、IPEM2012级学员吴晓明与FDA驻华办公室助理主任王刚博士合影。在毕业发言时晓明一度哽咽,我也为之感动。节选一段他的讲话:

啊!感谢北大IPEM,让我们结识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年龄差异、性格迥异,却孕育了亲如手足的浓烈情感,二教、邱德拔、农园餐厅、未名湖畔,北大的一草一木、每一条路都留下我们求学的足迹,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欢笑、一起歌唱、一起感动!人生有如此体验,何其快哉!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让我们带着那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书写中国医药事业的辉煌!

浙江海正药业董事长白骅说,中国制药工业的国际化需要有的,不仅仅是药物研发,药品质量和终端市场的国际化,更需要国际化制药人才的培养和药政质量理论体系的建设。这应该是郑强博士办学的目的。临走的时候,我鼓励他:“没有什么,比坚持更有意义。”

本文提及人物观点均得到确认。转载自7月3日冬蕾笔记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