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Name:

Website Role: administrator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maodl.com

Profile:

RSS Feed: Feed URL

Posts by donglei:

没有忘记DIA第六届年会

2014/06/11 – 10:59 上午

不久前,申请了一个个人的微信公共平台账号,叫冬蕾笔记。

这是圈中好友,资深媒体人赖强建议的。“这种媒体太重要了。”

记得当年的微博也是他让申请的。“你要关注微博这种新媒体啊。”

转眼之间,就连微信都不新了。

于是我想了很久很久,拍了一张我平日做笔录的照片作为微信号的头像。

我确实有一本笔记本,那是用笔手写的笔记簿。里面有一些提纲的思路,生活的感悟,种种片段。您看到的微信头像那张像,是5月13日从上海回广州的飞机上写的一些东西 。

上面摘录了一段从飞机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一段话:人的尊严依赖于自己的行为去建立,一个认真的人,一定有自己的气场。

记得当时在飞机上已经很困,但看到这段话,还是记下来,心想或许将来可以用在对清华大学施一公老师的专访上,想象在一个结尾或哪个段落,用上。

5月11-14日,第六届DIA中国年会在上海召开。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在这个网站上拍一些照片,写写大会综述,试图把这个国内最顶尖的研发临床会议的最新资讯带给大家。

以下是上几届的文章。

第一届

http://www.maodl.com/?p=157

第二届

http://www.maodl.com/?p=866

第三届

http://www.maodl.com/?p=1558

第四届

http://www.maodl.com/?p=2119

第五届

http://www.maodl.com/?p=2576

尽管过了一个月,我并没有忘记分享一些体会。本次年会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第一次聆听一公老师的报告,他分享了我国科技界的现状,制药研发和临床研究面临的问题,他讲的出哈药、石药、恒瑞,CRO,各家大药厂的名字,研发费用的投入,销售产出的数据,提出了大学和工业界、政府合作的模式。

DSC03270

“为什么建大学呢?建大学不是为了制药,大学不是为了给公司提供服务,大学也不是为了就业,建大学是为了教育青年人,是为了培养人才,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在中国也不能例外,大学唯一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义无反顾地培养人才。”

这是一公老师报告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年会后,6月2日《新闻联播》做了一期节目:千人计划专家施一公,带着梦想回国。6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施一公:用一流的成果来爱国》。6月11日,清华大学网站发表施一公公开讲话,施一公分享堪称近代中国科教兴国之先驱容闳的故事。


这次大会,去了不少中外媒体。我们报社在第一时间报道大会重要内容,共刊发了7篇文章。感谢我的同事们付出的努力。

然而,我越来越感到在报道策略上需要创新。好的故事不在一个千人大会里,不在报告者的演讲稿里。

您知道施一公老师在开会前两个小时与华领医药总经理陈力博士吃饭时谈了什么吗?

您知道科文顿律师事务所的冯毅在开幕式前谈什么样的合作以至于飞奔去会场还差点迟到吗?

您知道DIA全球前任主席苏岭博士为什么没能参加却仍然心系大会在微信上第一时间转播盛况吗?

dia

郑青山教授为本届年会招募了46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作为志愿者。一位志愿者在后来给大会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通过几天的志愿活动,更加坚定了我未来求职中走学术科研领域路子的决心。

您知道DIA中国区办公室的执行总监蔡伊志博士含着眼泪跟每个中国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们致谢吗?

您知道明年的大会主席比尔盖茨基金会的李自力博士对于第七届中国年会的“五个第一”的规划吗?

这些,都只是坐在VIP观众席中某几个人的故事。我则坐在第二行,我的身后,还有多少参会的人,他们抱着什么样的目的而来,又带着什么样的收获而去?他们的公司,他们所在的单位,如何生存,遇到什么挑战,他们内心的话语,才是真实的研发生态链的写实。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要告诉大家。

我当日赶回报社做DIA大会文字头版编辑,为了抢微信的实效,首先把文字不是像以往发给排版室,而是直接给微信部的同事,大大改变了以往的发稿流程。

借用《纸牌屋》的台词:报社的网络化仍不够好,但我们通过种种手段试图赶上这种趋势。

夏天

2014/06/03 – 5:39 下午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深感妹子们秀身材的季节悄悄来临了。
小时候长在农村,夏天可玩的东西很多。那时候天总是很高很蓝,抹着几道轻纱似的薄云。静谧的下午阳光晒得万物都静止了,连天上的白云都一动不动,让人有一种整个世界都停止运转的错觉。远处不时隐约传来的几阵蝉鸣,才提醒人们时间的存在。而躲在阴凉处的我们,则精力旺盛地玩着各种游戏,做泥巴煤炉、拍公仔纸、做竹笛、玩弹叉、玩运屎钳(一种专门吃牛糞的昆虫,会扑哧扑哧地响)、打扑克、做小风车、斗蜗牛壳、斗金柏(一种金色的小蜘蛛),不一而足,无聊的时候还会拍苍蝇。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村旁或学校的树林里就会长出很多金龟子和黄虫,这种长着硬壳会飞的昆虫是我们很大的快乐来源。金龟子相比黄虫要少一点,而且体形较小飞得快,所以较难捉到。黄虫就不一样了,体形大,看上去有点笨重,甚至多的时候地上都爬满了,捡就可以。捉到金龟子或黄早后拿根线绑住它的脚,往上一抛它就开始飞了,玩的人则拿着线的另一头让它只能绕着我们飞。这种玩法有点残忍,后来就不怎么玩了。
夏天树上还特别多蝉,时不时就要支~~支~~~支~~~~的叫上一阵。小孩子对这些昆虫总是很好奇,光听到它们的声音、看到它们的外形显然是不够的,总要想方设法捉来玩。蝉非常机警,而且通常停在树上很高的地方,徒手捉不是不可能,只是非常难。但这难不到我们。我们会拿一根长的竹子,在竹尖一头粘上一小团用石头锤过的、特别粘的糥米饭,然后把竹子小心翼翼地申到树上,轻轻把糥米团粘在蝉的翅膀上,蝉就被炶住飞不走了。
有时候会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隆隆声,并且越来越近,这时一帮小孩就会跑出来一个个申长了脖子在天上寻找着什么,直到其中一个突然大喊“在那在那!”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继续寻找就会发现一架小得几乎看不见的飞机飞过。然后大家就会静静地仰着头盯着那架飞机,一个个小脑袋就跟一个个雷达似的慢慢追踪着飞机。飞机飞到天的另一边时,总有人带头追着飞机的方向跑,妄图看看它到底要飞到什么地方,但很显然这是徒劳的。飞机终于还是消失在我们视野,大家怀着无限的猜想和些许的遗憾,继续玩其他的去了。直到后来我在广州白云机场附近见过起降的飞机,终于有机会在这种仰望活动结束后大声说:“我见过比这大得多的飞机,有这么大!”然后拼命张开双臂比划着,从而赢得一双双艳羡的目光。
每年暑假最痛苦的莫过于一放假就农忙开始。南方种水稻为主,每年种两造,暑假正好是早造收割和晚造插秧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自小就要帮着干农活,所以一到了放暑假心情非常地复杂,这种不快甚至超过了暑假作业所带来的不快。虽然如此,每当暑假前还是非常期待的,毕竟干农活比上课还是自由多了,而且农忙过后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玩呢,又可以上山掏鸟下水捉鱼地里偷番薯了,谁能不期待呢?

小成成在他自己微信公共账号平台写的一篇文章,我放在这里。插图是我用相机照的一本书,秦好史郎的《夏日的一天》。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深感妹子们秀身材的季节悄悄来临了。

DSC03359

小时候长在农村,夏天可玩的东西很多。那时候天总是很高很蓝,抹着几道轻纱似的薄云。静谧的下午阳光晒得万物都静止了,连天上的白云都一动不动,让人有一种整个世界都停止运转的错觉。远处不时隐约传来的几阵蝉鸣,才提醒人们时间的存在。

而躲在阴凉处的我们,则精力旺盛地玩着各种游戏,做泥巴煤炉、拍公仔纸、做竹笛、玩弹叉、玩运屎钳(一种专门吃牛糞的昆虫,会扑哧扑哧地响)、打扑克、做小风车、斗蜗牛壳、斗金柏(一种金色的小蜘蛛),不一而足,无聊的时候还会拍苍蝇。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村旁或学校的树林里就会长出很多金龟子和黄虫,这种长着硬壳会飞的昆虫是我们很大的快乐来源。金龟子相比黄虫要少一点,而且体形较小飞得快,所以较难捉到。黄虫就不一样了,体形大,看上去有点笨重,甚至多的时候地上都爬满了,捡就可以。

捉到金龟子或黄早后拿根线绑住它的脚,往上一抛它就开始飞了,玩的人则拿着线的另一头让它只能绕着我们飞。这种玩法有点残忍,后来就不怎么玩了。

DSC03360

夏天树上还特别多蝉,时不时就要支~~支~~~支~~~~的叫上一阵。小孩子对这些昆虫总是很好奇,光听到它们的声音、看到它们的外形显然是不够的,总要想方设法捉来玩。蝉非常机警,而且通常停在树上很高的地方,徒手捉不是不可能,只是非常难。但这难不到我们。

我们会拿一根长的竹子,在竹尖一头粘上一小团用石头锤过的、特别粘的糥米饭,然后把竹子小心翼翼地申到树上,轻轻把糥米团粘在蝉的翅膀上,蝉就被炶住飞不走了。

有时候会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隆隆声,并且越来越近,这时一帮小孩就会跑出来一个个申长了脖子在天上寻找着什么,直到其中一个突然大喊“在那在那!”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继续寻找就会发现一架小得几乎看不见的飞机飞过。

然后大家就会静静地仰着头盯着那架飞机,一个个小脑袋就跟一个个雷达似的慢慢追踪着飞机。飞机飞到天的另一边时,总有人带头追着飞机的方向跑,妄图看看它到底要飞到什么地方,但很显然这是徒劳的。

飞机终于还是消失在我们视野,大家怀着无限的猜想和些许的遗憾,继续玩其他的去了。直到后来我在广州白云机场附近见过起降的飞机,终于有机会在这种仰望活动结束后大声说:“我见过比这大得多的飞机,有这么大!”然后拼命张开双臂比划着,从而赢得一双双艳羡的目光。

每年暑假最痛苦的莫过于一放假就农忙开始。南方种水稻为主,每年种两造,暑假正好是早造收割和晚造插秧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自小就要帮着干农活,所以一到了放暑假心情非常地复杂,这种不快甚至超过了暑假作业所带来的不快。

DSC03369

虽然如此,每当暑假前还是非常期待的,毕竟干农活比上课还是自由多了,而且农忙过后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玩呢,又可以上山掏鸟下水捉鱼地里偷番薯了,谁能不期待呢?

那一晚,耀眼的光芒

2014/05/20 – 4:59 下午

让我继续梳理和回顾最近做的一些栏目和文章。

《忆张江》的第二期,在微博上发布以后,被人称赞为“经典”系列。记得4月初收到建新的稿子,他的开头就特别吸引我,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另一个画面。

标题原来是“张江之夜”。我因为太喜欢那描写实验室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比喻中国研制的新药必将有一天在国际绽放光彩)的句子,将标题改成,“那一晚,耀眼的光芒”。同事读后说不通,主语要前置,变成“光芒特别耀眼”,送审后,总编将“那一晚”改成“那晚”。

看来每个人的语感和节奏是不同的。

建新的老友礼来的Tony在邮件里表示撰写这一栏目的压力非常之大,要细细琢磨,我用下一个撰稿人介绍这期的作者,就好像两个主持人接龙发问,这也是编辑手法上的一种创新吧。

建新后来说再读一遍觉得比较"随笔",结构上松散了一些。我觉得还好,建新为了这篇文章,查找了很多资料,走访很多当时参加“张江之夜”的人,包括一些当地华人媒体早年的老报纸,再现当年的场景,把湾区大幕拉到读者眼前。

巧的是,建新是我们报社社长陶剑虹的大学同学,陶所说起他,称建新在大学时候就非常出色的一个人,“但是那个年代,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啊!”陶所读完这篇文章很有感触。

关于“张江之夜”,与张江有很深渊源的金克文博士后来告诉了我更多细节:

在旧金山年会后,时任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付总于宁尼、William Keller和克文在第二年又组织在费城与芝加哥的张江美国路演,拜访了众多美国大药厂研发高层与留学生社团,帮张江招募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用克文的话来说,“我们把北京彻底打败”。

2005年,上海市政府为克文颁发了“白玉兰奖”。

对于此殊荣,克文在邮件里只是“呵呵”结尾,感觉他骄傲又谦虚。

我则很高兴,一个小栏目,引发这么多人的讨论和回忆。

《那晚,光芒特别耀眼》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5/05/content_208524.htm

大数据文章也是上个月的一篇实地采访文章,这个数据园区我在一年前去过。这次又去,为了这个话题,请教了不少专家,让樱子列了满满大堆提纲(问题见下),只能抛砖引玉,引出临床试验大数据这个概念。

这篇文章的开头是我和同事的经历,我们从广州飞上海,再从虹桥坐火车到嘉兴。

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回想起来,上海虹桥火车站很是气派,我们看到远远驶进站台的火车,兴奋不已。尽管大喇叭里不断说:“火车进站时,请旅客不要跟着火车跑,请旅客不要跟着火车跑。”我们还是拉着箱子小跑了一阵。一边跑,一边跟着大喇叭喊:“请广州来的旅客不要跟着火车跑。请广州来的旅客不要跟着火车跑。”

出差的乐趣就在于,在采访忙碌之余,旅途过程中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值得回味。

后来就把自己坐火车的经历用到了文章开头GSK郑博的头上了。

《争夺临床试验大数据蓝海》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5/07/content_208588.htm

DSC03223

我在占地18亩的嘉兴数据园区留影。

第三个小栏目是和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合办的CDE评述。第一篇是约请药理毒理部部长王庆利写的文章《创新药审评的逻辑结构要点》。

这个栏目已经在中心内部得到传播,我一次见到生物统计部的黄钦部长,正打算跟他详细介绍,他说,我知道,就是那个“部长论坛”。部长论坛!这个好名字我怎么没有想到?

栏目也得到了中心主任许嘉齐的大力支持。“相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会把药审工作开展的更好。”这是他在上任不久后道出的心声。许主任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说一尺不如干一寸,这句话也常常让我思考自己的工作本质。同时他还勉励我们,要多给业界奉献更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创新药审评的逻辑结构要点》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5/07/content_208588.htm

《大数据问题提纲》

问题主要围绕数据管理或大数据在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人力资源、资金、战略以及法律上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进行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或建立临床试验大数据,优点和缺点,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

1.您如何定义临床试验大数据?什么临床试验大数据?结合新药开发产业链条,临床试验大数据需要关联的数据包括哪些部分?大数据对原始数据有哪些要求?

2.临床试验大数据和传统的数据整理收集的区别是什么?我们知道受试者的数据是因人而异的,数据的呈现方式乍一看可能杂乱无章,数据管理怎么让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以上问题请被采访者打个比方简述)新的方式具有哪些以前没有的优势?

3. 大数据会优化临床试验过程吗?临床试验的管理程序上需要作出哪些调整才能适应大数据的要求?会不会和现有的临床试验标准产生冲突?

4.您认为大数据会节约临床试验成本和加快新药研发速度吗?为什么?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的临床试验是否会指导新药上市后在临床上的使用更有针对性?为什么?

5.出现意外情况时,大数据会不会把意外事件的影响放大,大数据会使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加灵活还是更加困难?它是怎么帮助做好临床试验风险管控的?

6.数据的共享上是依赖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还是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立法?

7.在人才上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是等待学校的培养,还是由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塑造?

8. 临床试验大数据的建设需要CRO和制药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吗?在实施大数据战略是在公司部门结构和管理上要有那些相应调整?

9.中国2013年出台《规范药物临床数据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规范着手规范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目前我国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处于一个什么水平阶段?目前大环境中不同的医药部门比如临床试验的相关单位,包括医院、制药企业和CRO公司,他们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普遍发展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0.近期,临床试验有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那么对比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中国在临床试验数据外包这方面存在怎样的优势和劣势?未来还需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吸引力?

清月的画

2014/04/21 – 5:28 下午

我现在,把清月一年来在新的美术学堂画的画都一张一张整理下来,包括上课的笔记,放在这里。

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每天有时间就上传一张。

DSC03213

飞舞的蝴蝶
蝴蝶翅膀阔大,颜色美丽,简称蝶。运用线条表现蝴蝶身上的花纹,背景可以用木铅笔,油画棒,蜡笔绘画叶子。

DSC03210

我的彩色颜料瓶(写生)
我们每日画画用到的工具,大家有仔细观察过它们的形状、色彩吗?上面藏着什么图案呢?一起找找我们身边的画具吧。
学习重点
1. 观察颜料瓶的身体各部分的形状,并说一说。
2. 找找瓶身上的细节图案,并描绘。
3. 写生主要帮助孩子们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转化为孩子的绘画语言

DSC03201

藏在色块里的画面

保罗克利说过:“艺术不是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创造可见的事物。”克利运用形、色、空间等直接表现个人情感。要看懂克利的作品,读懂这些色块和线条后蕴藏的含义,需要了解艺术家始终不懈地在画中努力寻找生命的起源,用抽象的线条和色块来表达哲学命题。

学习重点

1.借鉴大师绘画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图案寻找。

2.学习根据颜色的不同搭配进行主题创作。

DSC03211

美丽的爱琴海(水粉)

爱琴海不仅是西方欧洲文明的摇篮,现代民主的滥觞,更是浪漫情调旅程的象征。

学习重点

1.学习点彩技法

2.观察爱琴海的建筑群特征

3.建筑与海的构图

DSC03202

再创辉煌(线描)

世界名画多得数不胜数,学习画画的你知道多少?临摹名画你或许已经尝试过,那对这些人物名画的再创造你又试过没有?在欣赏完后,用丰富的线条表达你心中的那幅世界名画!

学习重点

  1. 认识几幅著名的人物名画
  2. 了解人物的动作和衣服的特征
  3. 用线条表现名画

DSC03204

寻找另一个我(线描)

都说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自己,那内心深处中有一个怎样的你?是一个爱美食的吃货?是一个书不离手的书虫?是一个爱小动物的喵星人?还是一个充满奇思异想的梦想家?让我们一起发现自己,描绘自己!

学习重点

1.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轮廓

2.注意点线面的穿插,画面的节奏感

DSC03209

动物话语(线描)

大千世界有很多种类的动物,它们千奇百怪,有的威猛,有的高大,还有的小巧玲珑。今天画的是凶猛的狮子,当然小朋友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画一画,观察一下,或者回忆一下,它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一起动手吧。

学习重点

1.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的造型特点。

2. 怎样用线描的方法表现出动物外形特点。

DSC03207

熟悉的容颜(线描)

以身边熟悉的人物为绘画对象,将对对象的情感投入到笔尖,用心刻画出他(她)让你最动容的一面。

学习重点

  1. 练习对人物写生的造型把握和任务神态捕捉。
  2. 学习人物与背景的虚实处理。
  3. 人物表情的刻画需用心观察,大胆表现。

DSC03215

鱼我所欲也(创意素描)

先仔细观察资料图上鲤鱼的外形特征,从头部到尾部,观察鲤鱼的轮廓形状,整体颜色,胡须的生长位置,鱼鳍的位置,鳞片的排列规律等等。

学习重点

1.掌握鲤鱼的外形特征,用素描的方式表现出。

2.把画好的鲤鱼剪下,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场景,如碟中的美味或池塘等。

DSC03206

创意素描的基本知识
素描是指用单色或简单的颜色的工作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

明暗关系:

物体在一定角度的光照下,会产生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两个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联系的明暗系统。暗层次可概括为三个大面,五大调子,它们以一定的色阶关系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1. 铅笔:12H-16B的总类划分。
2. 橡皮:可塑橡皮,高光橡皮的作用。
3. 其它工具:纸笔、炭笔炭条,色粉的用法
4. 三大面:受光面(白)、侧光面(灰)、背光面(黑)

DSC03205

重复的艺术

草间弥生,日本当代前卫艺术家,高色彩对比度的波图案是她的标志,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儿时罹患的神经性视听障碍,她将鲜艳的波点图案覆盖在一切物品上,无穷无尽的圆点,令作品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

学习重点

  1. 认识草间弥生这位当代艺术家。
  2. 用相关的元素重复拼贴。

重回长文章阅读

2014/04/21 – 3:43 下午

成成帮我老爸弄了一个微信,老人家也加入新媒体通讯的行列。

他的同学转发他一个链接,还附上一段语音,“这是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转发给您看看,有时间再聊。”

老爸收到后,很认真的对着微信说“发来的文章收到了,我找时间一定会细细读”。

这一来一回让我觉得很温馨,即便是发微信,让老人家们演绎的十分经典和真情。

这个动作让我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到人家家做客,主人家会给你倒茶,削苹果,再拿出自己家人的相册,给你分享。

报社前段时间也在讨论微信时代传统报纸的挑战,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里,重回大策划,长文章阅读和手插画,也蛮有意思。

《肿瘤免疫疗法:三十年磨一剑》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4/18/content_207700.htm

就像从前看Friends

2014/04/21 – 3:30 下午

周末看明珠台的the Micheal J Fox Show(就像从前看Friends),《回到未来》的那个小个子男孩Micheal J Fox在片中饰演主播。

Micheal宝刀未老,笑料不断,期间看到他的面部一抽一抽,想起他2000年得了帕金森病,顽强治疗,2013年出演此剧。

我看的这集英伦老牌歌手Sting客串,在节目结束的时候抱着吉他唱了他的新作。

Sting的歌词富有诗意。放在这个空间保存一下。

August Winds

词:Sting
曲:Sting

When August winds are turning,
The fishing boats set out upon the sea,
I watch ’til they sail out of sight,
The winter follows soon,
I watch them drawn into the night,
Beneath the August moon.

No one knows I come here,
Some things I don’t share,
I can’t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It moves me close to tears,
Or something in the season’s change,
Will find me wandering here.

And in my public moments,
I hear the things I say but they’re not me,
Perhaps I’ll know before I die,
Admit that there’s a reason why,
I count the boats returning to the sea,
I count the boats returning to the sea.

And in my private moments,
I drop the mask that I’ve been forced to wear,
But no one knows this secret me,
Where albeit unconsciously,
I count the boats returning from the sea,
I count the boats returning from the sea.

叶雷:比尔盖茨坚信疫苗的力量

2014/03/17 – 9:00 上午

gatesfoundation2013-11-4

去年11月尝试跟盖茨基金会联系, 在曼哈顿咨询公司的王进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盖茨基金会在北京的新闻部的同事。

写这份采访提纲,看了大概5万字的资料,从采访比尔盖茨到叶雷的文章都不放过 ,写完这份提纲,才发现自己像在讲一个故事,文章和采访也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这是医药界的报纸第一次采访盖茨基金会,从问题设置一开始,就力求从一个与大众媒体不同的角度切入,亮亮相也很不错。

想说的是,这是第一次在采访提纲中较为“高调”地附上自己的照片,加上了单位的抬头,小成成帮我排的版,并转成PDF格式,很正式的样子发走了。

四个月后,得到了叶雷博士和新闻部同事的答复。盖茨基金会也首次走入医药界的视野。

《叶雷:比尔盖茨坚信疫苗的力量》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3/14/node_4181.htm

叶雷:比尔•盖茨坚信疫苗的力量
■本报记者 毛冬蕾
2013年的中国疫苗,不得不提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下称中生集团)旗下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这一事件,让其背后的资助团队——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下称盖茨基金会)走入医药界视野。
从2006年盖茨基金会投资中生集团成都所,到目前取得阶段性成功,这些年在硬件改造、资金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合作上,盖茨基金会与中生集团经历了哪些磨合?
2014年2月,我们得到盖茨基金会中国办事处负责人叶雷博士的答复,他对这一案例及基金会未来在华的疫苗合作进行了解读。
“改变制度、改变环境、改变政策这些更加根本和长远性的事,其实更需要有人做。尤其是资源充沛的政府要改变观念,盖茨基金会将借鉴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一定会使目前的状况有极大改变。”
帮助适应国际标准
记者:现在回想这一合作案例,您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叶雷:7年前,盖茨基金会投资中国最大的疫苗企业——中生集团,进行新疫苗研发。在获得投资后,中生集团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研发环境、设备和人员能力建设。盖茨基金会在做的,是帮助中生集团在现有的研发基础上,熟悉和适应国际标准。
3年前,中生集团成功研发出新型乙脑疫苗。这种疫苗在印度等高流行发展中国家有非常大的需求量。现在,疫苗研发成功,中生集团也具备符合世界标准的疫苗研发水平和条件,必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去年10月,该疫苗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首次获得大量供给全球市场的资格,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案例。
记者:这一事件引发了疫苗行业更多思考。中国是疫苗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并非疫苗研制、生产和销售强国。盖茨基金会在选择与中国疫苗企业合作时,遵循什么样的评估体系?
叶雷:中国在为本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提供药物和疫苗上拥有巨大潜力,但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并要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这与任何企业寻求进入全球市场一样,需要巨大的前期成本。
我们选择了解中国并善于把握国际机会的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开拓全球市场。
一半的钱投在疫苗
记者:您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提及,盖茨基金会逐渐从“受款者”向“承包商”转变。甚至,在某些节点上,比如疫苗系统研发,基金会可能召集最好的人才自己组建新的机构来做。基金会未来在中国疫苗领域还有哪些资助计划?
叶雷:比尔·盖茨先生坚信疫苗的力量。他曾撰文说:“疫苗是成本低廉、简单易行的工具,每年能够挽救约140万儿童的生命,并防止数以千计的儿童免于传染病所致的瘫痪或残疾。疫苗是最好的长期投资之一。”
和盖茨一样,我们也对疫苗研发满怀信心。这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合作伙伴开始在中国涌现。
可以说,“全球健康”是基金会最大的投资领域。而其中一半的钱都投在疫苗。之所以选择疫苗,是因为在南亚、非洲和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方,婴儿的死亡率很高,而疫苗是最有效地降低死亡率的方法之一。在非洲,约45%的孩子死于腹泻和肺炎。在欧美,有非常好的疫苗可以实现这两种疾病的免疫。如果这些疫苗能够在非洲普及,将有望把因这两种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降低至少1/4,这是非常伟大的进步。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疫苗价格太贵了。肺炎疫苗一针约100美元,一个孩子出生后要打三针,合人民币约2000元。这个价格,一般中国农村老百姓是不可承担的,非洲更甚。
盖茨基金会在做的事情,是投资两三家公司,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使之改善生产条件和研发能力,开发新的肺炎疫苗。新疫苗研发成功后,刨去高昂的研发费用,这些企业就可以用极低的合约价格出售。如果我们能使肺炎疫苗价格降低到3美元,盖茨基金会就无需再出资,贫困国家政府使用联合国或各国政府的援助资金就可承受疫苗费用,进而在国内扩大免疫范围,降低死亡率。
中国战略逐步转型
记者:中生集团的成功案例给了中国制药行业很大信心。盖茨基金会锁定的三大领域,以艾滋病、疟疾、结核等致命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新药研发为主,但对于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物,对于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国际化投资战略,基金会有否这方面的考虑?
叶雷:我们办公室在2007年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主要做的是支持中国的项目,包括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等。大部分的境外非赢利或慈善机构,也都还是帮助中国解决一些重大的健康和发展问题。这个使命在我们基金会至今还有,但在中国的工作却逐步转型——越来越多地探索怎样靠中国自己的实力,帮助那些更贫困的国家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对于您提及的任何新的研发合作机会,我们都严格按照基金会的标准进行评估。因此我们资助计划的制订是基于具体的战略框架,主要用于研究关键性解决方案和研制目标产品,其最终目标是改善世界上最贫穷地区人们的生活。凡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盖茨基金会都不会考虑提供资助。
商业“投资”为穷人
记者:您在多个场合提及,慈善作为一种非赢利的产业,也要讲究产出,应该用一种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就像管理一个企业一样,要测量需求,设定目标,制定策略,检测结果,收集反馈,然后调整策略。与其他基金会相比,盖茨基金会做慈善有何独特之处?
叶雷:最大的特点在于运作模式,很像是商业“投资”——为穷人投资。
没错,盖茨基金会是个慈善组织,但也可以看做一个投资机构。不过,和直接将资金捐赠到受助对象手中的直接性投资模式不同,我们采用的是间接性投资方式。而目标人群也是很大的,即全世界的贫困人群。
在市场经济里,很少机构会为这些人投资,因为投资回报无法保障。因此,盖茨基金会是代表这些贫困人群做投资。我们把资金投入到有发展潜力和改善穷人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产业上。
我们投资的产出是一些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如疫苗、新药、诊断工具等。这些产品和服务最终会到达穷人,改变他们的生活。
从操作上看,我们与一般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区别不大,但不会参与盈利或分红,而是将风险收益用于降低产品或服务价格,使不同国家的穷人可以受益。在这个模式下,受益人并不知道是因盖茨基金会远在上游的投资项目而受益,不过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穷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改善。
战略导向型管理
记者:您在北京办事处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而是和一线员工一起同坐在一间大房间里,您的座位在房间的最后面——并且很高。您能分享一下你的管理风格是什么?
叶雷:我的管理风格是战略导向型。战略计划是衡量工作是否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唯一标准。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战略计划,才能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正确的评估标准,进而取得有据可循的结果。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了解所做的是否真正带来了改变。它允许我们根据所收到的反馈,随时修正工作。制定了正确路线,才能帮助员工和合作伙伴确定途径以实现目标。
记者:在《上海日报》对盖茨基金会的报道上看到这样一段关于您的描写:Ray Yip(叶雷)
is a man constantly on the move.His work is
non-stop, described in a self-deprecating way as
“busy, but always challenging and fun.”
这些年,您在中国奔波“做慈善”,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叶雷:我希望帮助中国发挥自身的潜力——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在健康领域的发展已大大改善了本国人民的生活。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推动中国进步大潮中的一份子。
我期待中国生产的药物比任何现有进口的、国际市场上领先制药公司生产的药物更好;并且希望中国生产的健康产品在改善非洲人民生活方面占主导地位。

2013年的中国疫苗,不得不提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下称中生集团)旗下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这一事件,让其背后的资助团队——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下称盖茨基金会)走入医药界视野。

2006年盖茨基金会投资中生集团成都所,到目前取得阶段性成功,这些年在硬件改造、资金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合作上,盖茨基金会与中生集团经历了哪些磨合?

20142月,我们得到盖茨基金会中国办事处负责人叶雷博士的答复,他对这一案例及基金会未来在华的疫苗合作进行了解读。

改变制度、改变环境、改变政策这些更加根本和长远性的事,其实更需要有人做。尤其是资源充沛的政府要改变观念,盖茨基金会将借鉴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一定会使目前的状况有极大改变。

帮助适应国际标准

记者:现在回想这一合作案例,您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叶雷:7年前,盖茨基金会投资中国最大的疫苗企业——中生集团,进行新疫苗研发。在获得投资后,中生集团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研发环境、设备和人员能力建设。盖茨基金会在做的,是帮助中生集团在现有的研发基础上,熟悉和适应国际标准。

3年前,中生集团成功研发出新型乙脑疫苗。这种疫苗在印度等高流行发展中国家有非常大的需求量。现在,疫苗研发成功,中生集团也具备符合世界标准的疫苗研发水平和条件,必将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去年10月,该疫苗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首次获得大量供给全球市场的资格,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案例。

记者:这一事件引发了疫苗行业更多思考。中国是疫苗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并非疫苗研制、生产和销售强国。盖茨基金会在选择与中国疫苗企业合作时,遵循什么样的评估体系?

叶雷:中国在为本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提供药物和疫苗上拥有巨大潜力,但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并要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这与任何企业寻求进入全球市场一样,需要巨大的前期成本。

我们选择了解中国并善于把握国际机会的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开拓全球市场。

一半的钱投在疫苗

记者:您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提及,盖茨基金会逐渐从受款者承包商转变。甚至,在某些节点上,比如疫苗系统研发,基金会可能召集最好的人才自己组建新的机构来做。基金会未来在中国疫苗领域还有哪些资助计划?

叶雷:比尔·盖茨先生坚信疫苗的力量。他曾撰文说:疫苗是成本低廉、简单易行的工具,每年能够挽救约140万儿童的生命,并防止数以千计的儿童免于传染病所致的瘫痪或残疾。疫苗是最好的长期投资之一。

和盖茨一样,我们也对疫苗研发满怀信心。这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合作伙伴开始在中国涌现。

可以说,全球健康是基金会最大的投资领域。而其中一半的钱都投在疫苗。之所以选择疫苗,是因为在南亚、非洲和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方,婴儿的死亡率很高,而疫苗是最有效地降低死亡率的方法之一。在非洲,约45%的孩子死于腹泻和肺炎。在欧美,有非常好的疫苗可以实现这两种疾病的免疫。如果这些疫苗能够在非洲普及,将有望把因这两种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降低至少1/4,这是非常伟大的进步。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疫苗价格太贵了。肺炎疫苗一针约100美元,一个孩子出生后要打三针,合人民币约2000元。这个价格,一般中国农村老百姓是不可承担的,非洲更甚。

盖茨基金会在做的事情,是投资两三家公司,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使之改善生产条件和研发能力,开发新的肺炎疫苗。新疫苗研发成功后,刨去高昂的研发费用,这些企业就可以用极低的合约价格出售。如果我们能使肺炎疫苗价格降低到3美元,盖茨基金会就无需再出资,贫困国家政府使用联合国或各国政府的援助资金就可承受疫苗费用,进而在国内扩大免疫范围,降低死亡率。

中国战略逐步转型

记者:中生集团的成功案例给了中国制药行业很大信心。盖茨基金会锁定的三大领域,以艾滋病、疟疾、结核等致命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新药研发为主,但对于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物,对于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国际化投资战略,基金会有否这方面的考虑?

叶雷:我们办公室在2007年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主要做的是支持中国的项目,包括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等。大部分的境外非赢利或慈善机构,也都还是帮助中国解决一些重大的健康和发展问题。这个使命在我们基金会至今还有,但在中国的工作却逐步转型——越来越多地探索怎样靠中国自己的实力,帮助那些更贫困的国家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对于您提及的任何新的研发合作机会,我们都严格按照基金会的标准进行评估。因此我们资助计划的制订是基于具体的战略框架,主要用于研究关键性解决方案和研制目标产品,其最终目标是改善世界上最贫穷地区人们的生活。凡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盖茨基金会都不会考虑提供资助。

商业投资为穷人

记者:您在多个场合提及,慈善作为一种非赢利的产业,也要讲究产出,应该用一种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就像管理一个企业一样,要测量需求,设定目标,制定策略,检测结果,收集反馈,然后调整策略。与其他基金会相比,盖茨基金会做慈善有何独特之处?

叶雷:最大的特点在于运作模式,很像是商业投资”——为穷人投资。

没错,盖茨基金会是个慈善组织,但也可以看做一个投资机构。不过,和直接将资金捐赠到受助对象手中的直接性投资模式不同,我们采用的是间接性投资方式。而目标人群也是很大的,即全世界的贫困人群。

在市场经济里,很少机构会为这些人投资,因为投资回报无法保障。因此,盖茨基金会是代表这些贫困人群做投资。我们把资金投入到有发展潜力和改善穷人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产业上。

我们投资的产出是一些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如疫苗、新药、诊断工具等。这些产品和服务最终会到达穷人,改变他们的生活。

从操作上看,我们与一般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区别不大,但不会参与盈利或分红,而是将风险收益用于降低产品或服务价格,使不同国家的穷人可以受益。在这个模式下,受益人并不知道是因盖茨基金会远在上游的投资项目而受益,不过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穷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改善。

战略导向型管理

记者:您在北京办事处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而是和一线员工一起同坐在一间大房间里,您的座位在房间的最后面——并且很高。您能分享一下你的管理风格是什么?

叶雷:我的管理风格是战略导向型。战略计划是衡量工作是否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唯一标准。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战略计划,才能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正确的评估标准,进而取得有据可循的结果。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了解所做的是否真正带来了改变。它允许我们根据所收到的反馈,随时修正工作。制定了正确路线,才能帮助员工和合作伙伴确定途径以实现目标。


记者:在《上海日报》对盖茨基金会的报道上看到这样一段关于您的描写:Ray Yip(叶雷)is a man constantly on the move.His work is non-stop, described in a self-deprecating way as “busy, but always challenging and fun.”这些年,您在中国奔波做慈善,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叶雷:我希望帮助中国发挥自身的潜力——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在健康领域的发展已大大改善了本国人民的生活。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推动中国进步大潮中的一份子。

我期待中国生产的药物比任何现有进口的、国际市场上领先制药公司生产的药物更好;并且希望中国生产的健康产品在改善非洲人民生活方面占主导地位。

每秒200万圈的速度运转的大脑

2014/02/26 – 11:30 上午

每个栏目都有生命。要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你的文字。

今年以来开了一些小栏目。有“小门看研发”,“守望重磅炸弹”等,还不断有一些栏目在我脑海里。

做这种文章跟自己写稿很不一样,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火花”栏目里,志民博士写的摩根大会,他的开头像日本的小说,有对话,有场景,甚至有天气、心情的描写,像微信,但比微信更工整和成体系。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2/14/content_204960.htm

“守望重磅炸弹”第一篇江宁军博士的转化医学,他会像记者一样盘点大事,他会与文章提及的专家确认文稿,约他写稿就像有人帮你把手中的重物接过去一样。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1/24/content_204428.htm

苏岭博士的生物类似物,“全球同此凉热”这是我很多年不曾起过的好标题。他的文字平实易懂,如果要讨论中国的药监药审政策,这种有节制之美的文章是我愿意给读者带来的。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2/17/node_4185.htm

接下来我要推出的是关于记忆的栏目。这个栏目甚至借用了图书出版的许多元素。如“序言”,“陈力于上海”,都出现在新闻报纸上,让整个版面沉下来。

看到杨青的这两张图,我的创意就出来了。

开栏语是请冯部写的,他把这些人也装进了自己记忆中。栏目英文请姚老师翻译,他用了“发现张江”(Discover Zhangjiang),给这个栏目注入了更多活力。

至于第一期的文章,不用说,陈力博士的文字就是“当下”。

平日是采访对象的人,了解他们的思路,记录他们的观点,再嵌入自己的文稿中。现在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组织语言,看到他们新鲜出炉的文字,能准确的把握出我的设想,真让人惊喜。

我喜欢看到他们的大脑以每秒200万圈的速度运转。

忆张江 Discover Zhangjiang

zhangjiang2

zhangjiang1

(图片由杨青提供)

开栏语:

这是中国药物研发人员的集体记忆。

张江,这个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方圆不过25平方公里,一直来以聚集中国最有活力的创新药研发而赋圣名的开发区说来已经成立22年了。

记忆中的张江的人物都还在,忆他们无需有怀古之心,仅仅是闪过十多年前他们还“年轻”时候的影像。陈力,总会用眼睛感染到你,让你感到药物创新就在当下。杜莹,总能让你感到她身后有更深邃的战略。李革,不用任何介绍就能自显影的北京风格,多少会让你想这哥们和海派文化能融合吗。原瑞华,海派中可能是最具北方沟通交流风格的女生,不留神你会跟不上她的思路……

幸运的是这些人物还都在,更幸运的是这些人物还都仍然年轻。忆张江,就是请这些过去或现在仍属张江的人,说说他们在张江的昨天,畅想一下明天。

“忆张江”栏目第一期邀请第一个外资药厂研发中心的创建者陈力博士,他不但见证了张江的变迁, 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感情,还待了十年没动窝……

(冯毅)

机会在中国

十年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记得2003年底,张江的一位朋友发给我一封电邮, 说“陈力, 恭喜了, 来张江做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CSO(首席科学官)”。我当时不解, 这个任命刚刚定下来, 罗氏内部还未公布, 国内的朋友们真是神通广大。回来后才知道, 这在当时是件大事, 关心的人还远不止罗氏的同仁。

2001年, 我作为美中药物协会(SAPA)的主席, 带领药协代表团来上海参加上海国际生物医药论坛 (BioForum), 应上海市科委安排,来张江高科技园区参观。 当时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公司副总于宁妮和张江集团公司副总丁永岳为我们介绍了张江的发展规划,开车带我们看张江生物医药园区:一片空地,但已经规划在建了。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和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等国家科研单位已经建立,参观时还真动了一些念头。

最有印象的是参观药明康德,是新泽西的一个“海归”李革博士创建的,公司在外高桥的一间厂房里,外面很不起眼,可进去后发现,一色清的美式现代装备,快赶上我在罗氏美国研发中心的药物化学实验室了。除硬件外,李革还建立了计算机药物设计平台,像是动真格的。现在看来,他是真敢干。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建立,前后花了2年的调研和论证,最后是时任罗氏全球CEO胡沫博博士(Franz Humor)拍板,决定在中国建立跨国制药公司首家在中国的全资研发中心,并定于2004年10月30日举行开张大典。

我在2003年圣诞节前,见到了时任罗氏全球研发总裁Jonathan Knowles, 在他面对莱茵河的办公室里,他问我,你去中国需要什么?“罗氏的内网和全球研发数据库”,我回答说。

他沉思一下说:“你能保证它的安全?出了事,要你的脑袋”。

“放心,您知道我会怎么做。”

就这样,一家由罗氏全资投入,装备了国际最先进研发设备和罗氏全球数据网络的第5个罗氏全球研发中心在张江落户了。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建立,无疑在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领军者的作用。继罗氏之后,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等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先后落户张江,为新药研发带来了新的理念,运营模式和高端人才,同时还培育了一批中国的CRO(研发外包企业)和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公司。

同时,一批早期回归的研发中心高管和在张江培养出来的新药研发精英,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掌门人或企业家,开始了中国新药研发创新的征程。更重要的是,张江已经形成了产学研资联合创新的生态环境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成为了新药研发创新的沃土,吸引着全球的创业者。“以开放促进改革”在张江进行着。

2011年,我在同道的支持下,在张江建立了“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做中国的首创新药。“我们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们要抓住机会”,在一次论坛上我的老友记深圳微芯的鲁先平博士这么说过,我很赞同。

我觉得机会在中国。

Li Chen 3

(本文作者系华领医药董事长、总经理,百华(bayhelix)成员)

陈力(lichen@huamedicine.com)

2014.2.5于上海

孔雀、公鸡和太阳

2014/01/26 – 5:10 下午

清月三年级了,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语文作文题目是这样子的:

创编童话故事。请你从下面三组事物中选择一组,以他们为主人公编一个童话故事,把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写具体。

1.狐狸、玉兔、月亮  2.乌龟、猴子、小河 3.孔雀、公鸡、太阳

清月选了第三组,这是我第3次把清月写的作文录入下来。那个笑而不语的太阳在清月的笔下很有智慧。

孔雀、公鸡和太阳

有一天,孔雀和公鸡想交个朋友,但是孔雀看不起公鸡,他不想和公鸡交朋友。

孔雀说:“公鸡,你觉得谁比较美丽?”公鸡说:“我们都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孔雀说:“公鸡,那你会开屏吗?”公鸡谦虚地回答:“我当然不会。”“你不会开屏还想和我交朋友!”

公鸡暂时先不理睬孔雀了,连太阳也不理孔雀了。

有一天,孔雀和公鸡又走在了一起,他们走到了动物园门口,收门票的人说:“我们只欢迎孔雀,不欢迎公鸡。”孔雀说:“你看吧,他们只欢迎我!”

他们又来到了农场,农场的阿姨说:“我们只要公鸡,不要孔雀。”于是,孔雀去了动物园,公鸡去了农场。太阳也觉得公鸡说得对。

时间长了,孔雀有一天来到了农场去找公鸡。他说公鸡说:“公鸡,你说的对,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交个朋友吧。”于是,他们开心的笑了。

太阳公公见了,也笑了起来。

都要幸福

2013/12/31 – 5:22 下午

DSC_2781

连日大雪阻断了山路

无法下山的我

独自住在冷寂的山中

格外享受独处的乐趣

享受融入身边美景的感觉

雪停后月亮探出了脸

“月白雪白天地白”的美丽景致

几乎令人窒息。

所有的亲朋好友

都要幸福

都要平安

都要快乐。——法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