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Name:

Website Role: administrator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maodl.com

Profile:

RSS Feed: Feed URL

Posts by donglei:

夏天到了

2012/05/18 – 11:31 上午

尽管常常幻想着自己能像乔布斯那样光着脚丫走进办公室,但不得不承认,夏天到了,适当穿一些有高度的高跟鞋会显得轻盈一些。

Joy&Peace是最近有点喜欢的牌子。Joy&Peace,平静而深刻的喜悦,Simple and match,简单的,适合的。

很快起程参加上海年会。我习惯坐在会场前排左侧,那是拍摄、录音最好的位置。

期待与您的交流。

合掌。

附,《医药经济报》年会报道计划:

第四届药物信息协会 (DIA) 中国年会“中国与世界合作与创新”

年会报道计划

 

开会日期:5月20-23日

出A日期:5月23日

 

 

策划主题:全球研发客的海式派对

——第四届药物信息协会 (DIA) 中国年会纪实

 

以下供编者按参考:

研发是不需要纠结的,因为曾经是小众兴趣的试验室话题,已经成为全球医药界的共同时尚。研发的链条正在打开,只有研发、监管、生产和市场环节的全程协调,才能推动有效的创新。在世界药物创新的大气候中,研发客如候鸟般迁徙,他们敏感察觉到中国的机会,庞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完善的创业环境,还有对自主创新的集体追捧,让他们选择在中国聚会。上海,东方韵味与全球风尚相结合,孕育出兼容并蓄的海派特质,完美契合了第4届DIA年会“合作与创新”的主旨。《医药经济报》特派记者全程报道年会热点,通过我们的笔触,你可以体验国际药品注册监管的情景模式,分享首席科学官的研发公开课,倾听创业者对研发提效的强烈呼声,寻找全球外包中的潜力机会。作为DIA,这个全球研发客的高端俱乐部,将在中国派出更多的请柬,那么中国民族企业准备用怎样的姿态与心态去回应这份邀请呢?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药物创新的思维一旦跨越国别进行碰撞,必将释放出海量的信息冲量,我们将带您身临其境。

 

 

版面设置:四版联动

 

头版:全球风尚与中国特质

1.大会头条综述稿

结合会议热点,法规热点,行业热点综述及会议现场采访。

 

2.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专访

谈原辅材料监管、打击研发领域虚假活动及《药品注册质量管理办法》出台

 

观察

言论稿件,大会印象,国企思考,中国药监挑战与发展

 

二版 创新情结与合作憧憬

实体论坛

论坛嘉宾

合作共赢纵横谈

主持人

苏岭 博士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大中国区药品开发部高级副总裁

讨论嘉宾

丁健 医学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蒋皓媛 医学博士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学执行总监

李革 博士

无锡药明康德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宋瑞霖

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

王劲松 医学博士

赛诺菲中国研发总裁及亚太区转化科学负责人

杨青 博士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 亚洲及新兴市场研发总裁

 

 

 

三版 监管智慧与产业诉求

SFDA Vs.FDA新药审批科学决策:是理想还是现实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日趋复杂,中美FDA面临着的挑战也与日俱臻。尽管FDA对提高本身透明度的要求不断增加,并当作一项重点任务来落实,制药业对监管者的想法常常还是一团雾水,不知监管部门如何进行药物风险和利益评估及决策。比较中美新药审批法规异同、公众危机事件处理事件方法、监管决策挑战。结合产业现实问题。

 

采访SFDA药品审评中心高管及美国FDA同仁会主席、前美国FDA新药临床审评组组长。建议用本报记者署名报道的形式,进行论述性报道,尽量不再用论坛的形式。

 

四版 创业期待与外包机遇

  1. 园区企业家创业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归国到各地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成为研发新药的企业家。高新技术园区将如何更好地提供支持并与地方政府合作?海归企业家有何种期望?以微芯、润新、苏州生物纳米园区为案例。采访鲁先平、苏州生物纳米园首席执行官刘毓文等。

 

  1. CRO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泰格上市,临床CRO在本土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地处中国的优势及运行经验?采访全国医药市场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CRO联合体副主席兼秘书长宫岩华及本土、跨国药企CRO代表。

眼下的文章

2012/05/11 – 4:26 下午

每天看国内外制药新闻,搜索信息时,遇到自己熟悉的题目时难免会鸡冻一下:这个会可以去,那个选题可以做采访。

此时会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在未完成手头的事之前开始下一件。有些选题外包给作者,约请他们来写,有些会大概知道什么内容足以,而改好手头的稿件,组好眼前的版面才是重要的。

近日开发了一两个研发领域的作者。一篇杂乱无章,长篇大论的文章经编辑整理后,显得干干净净,而读到有如吕氏春秋,不易一字的文章时,内心同样充满了欢喜。

和孩子永远幸福

2012/05/09 – 8:52 上午

0619

清月长大了,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

P1040173-001

样子越来越精致,眼睛不大,下巴尖尖,有酒窝。

母亲节快乐。和孩子永远幸福。

第四届DIA中国年会5月上海举行

2012/04/19 – 5:52 下午

刚刚写完第四届DIA中国年会的预热稿。

如果说,国内制药领域有一个会议,动用30多位中外药企高管、学术机构领头人、监管部门等众多精英的智慧和力量,花费一年时间筹备,独立设计策划每一个大小会议主题,那个会,一定是DIA的年会。

大会议程请点击此链接

期待此次盛会和您的参与。

 

继在北京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年会之后,由药物信息协会(DIA)、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DIA中国年会将于5月20-23日在上海举行。

 

本届年会将围绕“中国与世界:合作与创新”主题,邀请来自国内外新药研发、药监部门、临床基地、学术机构及生产厂家等政府决策官员、知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莅临会议。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SFDA领导将亲临会议致开幕词,介绍我国药监的发展与挑战,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者何大一也应邀出席在开幕式上做主题报告。

 

来自美国FDA、英国MHRA、加拿大HC、日本PMDA、 新加坡HSA、欧盟EMA与欧洲理事会EDQM的全球监管机构代表将汇聚一堂,与业内共同探讨监管法律法规、临床开发与药物警戒、数据统计及管理、化学、生产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十二五”规划中将提高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药发展提升到了首要位置。然而,目前中国的药品创新在创新能力、创新人才、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依然充满挑战。面对严峻的制药监管环境,在跨国制药企业在药物创新方面不断进取、国内药企仿创能力越来越强的今天,该如何正视中国药品创新能力与机遇?本次大会主席、美国药典委员会中华区总经理胡江滨说:“药品创新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全球同步开发和供应链体系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制药企业和监管部门唯有意识到充分展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坚持创新,才能提升产业实力。这也是DIA设置此次主题的出发点。”

 

本次大会共设8大平行会议,会前设有多个研讨班。其中,由SFDA药品注册司、美国商务部、中美商贸联委会药品工作组联合组织的“原料药法规要求与检查”会前研讨班将介绍中美双方对造假原料药的监管及执法监督和今后合作。平行会议中,SFDA药品审评中心专场会议无疑是最大亮点。药审中心官员将围绕“技术审评的管理与决策”,全面阐述药品审评过程,审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审评结论就是决策结果等话题。

 

此外,大会邀请多家合作方组织协作性专题研讨,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中国疫苗WHO预认证专场,美国FDA同仁会的FDA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实践等。专题会议涵盖众多领域及学科。同时,大会还将增加区域性研发、园区创业、CRO合作与服务、原料药生产及检验、疫苗及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转化医学等前瞻性议题。

新药专家评审利益冲突的思考维度

2012/04/05 – 4:52 下午

冯毅来了——一个华尔街日报体的导语。

从去年底12月30日在CDE网站上看到这则消息,到今天定稿,历时3个多月。

采访涉及药审中心、专家、学者、业界。 在资料收集中,我竟然没有一丝要放弃的念头,并有意拖慢写稿进度,这样一来,思路反而更清晰了。

对于利益冲突,你会在文章看到很多专家出来说话,唯独没有我自己的观点。

在10万多字的文献、录音整理的信息遴选中,最后仅呈现3000字的文字,我想,也正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体现。

凤凰卫视的台长刘长乐说,佛陀有如记者,记录人间,自己却不语。

反过来,记者亦是如此。

感谢姚立新老师和我的同事。本次采访中,得到DIA中国区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大力支持。

合掌。

向下一篇稿件出发。

一百年前面对华尔街股市乱象,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Brandeis Louis)这样告诫众人: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

药审中心新规中“保密承诺书”和“利益冲突声明”的出台,引发社会对我国药品审批全方位公开化的思考。

新药专家评审利益冲突的思考维度

SFDA药品审评中心(下称药审中心)主任助理冯毅在澳大利亚进修期间,参加了一场该国药品审评中心 (TGA)的新药专家审评会。会上发生的一幕刺痛了他。

那是葛兰素史克公司一个氟利昂替代雾化吸入剂品种,TGA的审评意见出来后交给专家委员会,由他们评判。评审项目刚好与该专家委员会的主发言人有学术联系,在那次评审大会上,主发言人站起来对全场说:“很遗憾,我参与了该药的研究,与正在审评的项目存在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我决定退出此次评审会。”

陈述完以后,该名专家就退场了。

现年48岁的冯毅说,这么多年,他在中国的新药审评会或专家咨询会上,很少看到会发生这一幕。

新工作程序出台

3月15- 16日,药审中心在北京中工大厦组织召开了2012年度第2次药品审评咨询会。

药审中心会议相关组织者一如以往,负责联系专家、食宿、资料准备等。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会议期间,药审中心对参会专家需要签署的文件进行了调整。

据介绍,本次会议共邀请150名专家,所有与会专家由原来签署一份“专家承诺书”调整为分别签署“保密承诺书”和“利益冲突声明”两份文件。

于2011年12月30日发布的《药审中心专家咨询会议组织工作程序》经过两个月的试行,已在3月的审评咨询会议期间正式执行。这是自2000年SFDA颁布《新药审评专家管理办法》以来,12年之后对我国新药专家审评管理流程的又一次细化调整。

其中最突出的改革,莫过于规定与会专家必须在上会前签署“保密承诺书”和“利益冲突声明”。声明包括:评审专家与品种申请人、研发者及相应研发机构等无任何以合同契约或兼职等方式获取报酬的利益关系;也未在其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等担任取酬和不取酬的工作职务;评审专家不利用审评会议期间接触的资料、数据或审评中讨论情况、审评意见及其他有关信息以获取利益或帮助他人获取利益等。

其中,“利益冲突声明”第三条规定,如果专家声明与上会品种或申请人有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建议该专家仅对所咨询的技术问题提供技术和科学咨询,但不对问题和品种进行评判。冯毅还记得,澳大利亚那场审评会,声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专家最终保留其学术发言权,但无投票权。

“我们这次的规定”,冯毅说,“与TGA和美国FDA的做法如出一辙。”

前FDA心血管产品部评审组组长、赛诺菲亚洲区药政与医学政策副总裁李宁告诉记者,利益冲突也是美国FDA长期以来难以化解的矛盾。此次药审中心出台正规流程,为参与审评的专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将专家会的流程规范化、制度化,尤其在无利益冲突处理上,建立了专家回避机制,体现了药审中心为促进新药审评公平、公正所作的努力。

内外审有机结合

一个新药上市申请,需经过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审评和评价。各国在专职审评机构之外,都设立了外部专家审评机构,美国为药品咨询委员会,我国为药品审评委员会。

审评机构在完成品种的技术审评后,如果仍存在相关问题或尚不能形成明确审评结论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求“外援”,就相关问题邀请专家进行讨论。

在1984~1998年的15年间,卫生部先后成立了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当时的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的确是我国医学、药学界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药品审评委员会的决定,尽管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实际上是审批药品的重要依据。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药品审评委员会在我国的药品审评和药品安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评论道。

然而,随着专家委员会不断发展壮大,专家固定任期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明显的是,报审企业想方设法知道哪些专家是新药审批人提前做‘工作’,这影响了技术审评建议的独立性、中立性与公正性,同时,参与审评的专家也受到干扰。”冯毅说。

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成立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并启动了专家库形式,由计算机随机遴选出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参加药品评审。专家库形式的专家委员会不再设专业组,采用了分类随机遴选的特点。

从原来的“罗马大会”,变成“摇号”挑专家,药审中心开始了从外审为主到评价机构审评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艰难的蜕变过程。

伴随着我国新药研发势头的增长,以及国外创新药研发思潮的撞击,我国新药审评专家委员会机制不断建立健全。

创新成长带来挑战

参加了十几次专家审评会的阿斯利康药政事务执行总监黄彬长期负责进口药注册申报。

经历了固定专家制和随机遴选专家库两种审评机制的他,感受最深的还是我国审评员自身的成长。

5年前,阿斯利康一个全新作用机制的肿瘤新药申报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

审评会上药审中心、专家和企业申请人三方热烈讨论的情景黄彬仍历历在目。

“半天的会,公司总部来了10位科学家,分别来自药学、药理、毒理、药代和临床研究5个领域。在陈述10多个书面问题后,中心和专家又临场提出近30个问题。我们在会场租了5间房,按专业分成5个小组,准备在45分钟内逐一应答。总部的10位科学家对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印象十分深刻,再加上现场翻译,其紧张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美国同类专家委员会的公开审评会。”黄彬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副主任茅益民坦陈,每次被遴选上会之前,他感觉就像出门诊一样。尤其是遇到创新药,就算在国外已开展Ⅱ期临床,但由于种族差异,审评中心十分关注在中国患者身上的安全性,这个时候常常会组织专家评估。

茅益民说,专家、评审员和药厂在新药研发进程中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各方扮演的角色不同。要成功开发新药,三方相互沟通、合作,对科学问题开诚布公的探讨是需要的,而避免“利益冲突”是前提。但要达到预期效果,除了签署“声明”,关键是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茅益民认为,对专家而言,诚信和职业道德是关乎新药审评公正、客观的前提。“目前国内专家已具备诚信的素质,相信规范化的制度建立后,将更有利于中国新药技术审评工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李海燕对于新规定对专家的“约束”表示赞同,作为新药审评专家,李海燕始终认为,现阶段大多数临床专家只在临床诊疗上对药物的使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而对新药研发,尤其是创新药的研发理念缺少全面了解。因此应综合考虑专家的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审评的重心应在药审中心。”李海燕说 。

宋华琳认为,之所以建设这样一支“以我为主”的药品审评专业人员队伍,强化其在药品技术审评中的地位,其背景在于药监机构试图通过药品技术审评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在专业领域的自主性。

全方位公开透明

然而,目前专家库的建设维护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最明显的,在于专家资源不足。”冯毅说。

目前在2000年SFDA组建的专家库基础上,经不断补充,严格挑选,现在外部专家队伍已达2584人规模,人员主要由药典委员会委员、库内70岁以下专家和库外专家组成。该库为动态数据库,每月因特殊专业需求,可通过资深专家推荐及药品审评中心内部逐级审批等形式,吸纳部分库外专家。

“但具体到特定行业、特定领域而言,第一流的专家依然非常稀缺。”冯毅说。

此外,如何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科学决策,并将这一决策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也是药审中心乃至注册司高层反复思考的问题。

目前,药审中心已在每次月会后把评审品种放在网上公示,但对于企业关注的能否在会前把筛选出来的专家资质背景上网公开,冯毅认为,中国目前的国情条件还不具备。“真正的公开应该是审评过程和批一个品种决策过程的公开,是一个全方位的公开。”冯毅说。

宋华琳认为,应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待药品审评专家的利益冲突问题,在特定情况下,虽然特定专家身上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当特定专家在该领域非常稀缺,或者其具有的专业知识无可替代时,药品审评部门可以决定对该专家免于回避的要求,但需对免于回避的理由以及药品审评部门的利益考量加以公开。

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捷认为,专家咨询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及利益冲突问题延伸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中国药审行政决策机制设计的科学性。“中国需要真正精通专业、具有职业道德、懂得科学的工作方式,又遵守游戏规则的专家和评审员。”王捷说。

参考文献:

张象麟:《简介美国药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我国药品专家审评委员会》,载《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第12卷第10期。

宋华琳:《风险规制中的专家咨询——以药品审评为例证》,载《行政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141~164页。

十月

2012/03/15 – 4:59 下午

017 

广州连续三个月下雨。在公园拍的一张照片。月月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落叶即“炸弹”,谁能不碰到炸弹,安全走过,谁就赢。

 Octobre

Francis Cabrel

Le vent fera craquer les branches (风会拨动树枝)
La brume viendra dans sa robe blanche(伴随着披着白纱的浓雾)
Y aura des feuilles partout(随处可见树叶)
Couchées sur les cailloux(飘落在碎石上)
Le soleil sortira à peine(太阳刚升起)
Nos corps se cacheront sous des bouts de laine(我们的身躯裹在羊毛毯里)

Perdue dans tes foulards(迷失在你的薄纱中)
Tu croiseras le soir(你穿过黑夜)
Octobre endormi aux fontaines(遇见沉浸喷泉里的十月)
Il y aura certainement(肯定会有)
Sur les tables en fer blanc(在白铁的桌子上)
Quelques vases vides et qui traînent(随意放着几个空花瓶)
Et des nuages pris aux antennes(还有那挂在天线上的云朵)

Je t’offrirai des fleurs(我会送你鲜花)
Et des nappes en couleurs(还有些鲜艳的桌布)
Pour ne pas qu’Octobre nous prenne(盖过十月的沧桑)
On ira tout en haut des collines(我们会到山丘顶处)
Regarder tout ce qu’Octobre illumine(看十月覆盖的大地)
Mes mains sur tes cheveux(我把手埋入你的发丝)
Des écharpes pour deux(把围巾裹在两人的脖子上)

Devant le monde qui s’incline(我们看着慢慢倾斜的世界)
Certainement appuyés sur des bancs(靠在长椅上)
Il y aura quelques hommes qui se souviennent(有些人会记得)
Et des nuages pris aux antennes(那挂在天线上的云朵)
Je t’offrirai des fleurs(我会送你鲜花)
Et des nappes en couleurs(和一些鲜艳的桌布)
Pour ne pas qu’Octobre nous prenne(盖过十月的沧桑)

Et sans doute on verra apparaître(也许我们还会看到)
Quelques dessins sur la buée des fenêtres(窗上由水珠绘成的图画)
Vous, vous jouerez dehors(你们呢在外面玩)
Comme les enfants du nord(就像北方来的孩子)
Octobre restera peut-être.(十月可能就这样停留)
Vous, vous jouerez dehors(你们呢在外面玩)
Comme les enfants du nord(就像北方来的孩子)
Octobre restera peut-être.(十月可能就这样停留)

泰格冲刺国内上市

2012/03/15 – 4:48 下午

本土临床CRO杭州泰格医药(下称泰格)的上市之路终于快要熬出了头。

 

3月8日,中国证监会网站预披露泰格的首发招股说明书。泰格此次拟发134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5340万股,拟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临床试验综合管理平台项目、数据管理中心项目及SMO管理中心项目建设。

 

扎根国内上市

与临床前CRO药明康德和尚华医药选择海外上市不同,扎根于本土临床研究市场的泰格选择深交所上市在业内看来水到渠成。

 

随着全球跨国CRO加紧进入中国,其普遍采用收购兼并的方法快速开拓市场。坊间一度传闻泰格曾拒绝过CRO巨头昆泰的收购。

 

 “之所以选择拟在国内上市,是看好国内资本市场以及创业板对新型服务行业的鼓励。我们综合考虑了行业特点、规模及成长性等因素作出决定。泰格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CRO公司,一直希望中国有自己的CRO品牌,帮助中国本土创新型企业提升创新药的开发水平,并参与到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中去。”泰格医药副总裁曹晓春表示。

 

据了解,泰格主要从事为医药产品研发提供临床研究服务的业务,具体包括I 至IV期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统计分析、注册申报、临床试验现场服务、医学翻译、I期临床分析测试服务以及SMO 服务等,形成了覆盖临床研究产业链各个环节。

 

在曼哈顿资本投资公司(杭州)总裁王进看来,倘若泰格能成功登陆创业板,将是中国证券市场上首家CRO上市公司,由于其代表了一股新兴的行业发展模式,必将得到资本界的追捧,股价和市盈率也不会太低。

 

事实上,在中国当前新药临床研究的大环境下,国内临床CRO要做到上市实属不易。在长达两年的上市准备过程中,泰格与相关机构投入了大量时间,对国内临床CRO行业及政策环境进行调研,力图以最准确、客观的语言阐明泰格所处的行业特性及未来发展远景。

 

创新型药厂与创新型CRO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对CRO 的认识仍处于初期阶段。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众,对于临床试验和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还不太了解。”曹晓春认为,对CRO 公司的功能和优势掌握不足,因而国内制药企业在选择使用CRO 公司进行研发合作的意识和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这一现状对CRO 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阻碍。

 

“在很大程度上,泰格是伴随着本土创新药企业共同成长的CRO。”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鲁先平说。

 

招股书中,泰格对其竞争力描述的一条在于其创新药临床研究能力较强。截至2011 年12 月31 日,泰格参与了25 个新化学单体和10 个新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现已完成4 个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其中包括抗肿瘤1.1 类新药“凯美纳”和抗高血压1.1类新药“艾力沙坦”等。

 

跨国药企研发重心向中国的战略转移,使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不断增加,也为泰格参与全球医药研发提供了机会,报告期间,泰格共参与了29 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相关业务。

 

 

而泰格最初接触本土创新药开发的业务便是深圳微芯自主研发的两个一类原创药。据鲁先平回忆,泰格团队为了微芯的新药,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项目期间也显示出团队核心成员源自跨国企业研发部门所具有的高水准的特点。

 

积累了创新药临床研究经验,泰格的触角伸向更多本土企业。2009 年10 月28 日,泰格与先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声将临床试验的数据管理和统计同等条件下优先委托给泰格,先声每年支付泰格50 万元技术服务费;2010 年10 月1 日,泰格与华医药战略合作,华医药向泰格支付每年5 万美元的服务费。

 

先声药业副总裁、首席科学官王鹏表示,泰格具有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先发优势和品牌,与跨国CRO相比,具有性价比高、本地化执行力和效率高的特点。“对于创新药研发经验尚显薄弱的本土制药企业,需要借助专业化的CRO增强研发实力。”王鹏说。

 

成长与风险

 

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公司服务规模扩展迅速,营业收入从 2009 年的6,279.29 万元增长到2011 年19,326.38 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5.44%。

 

此外,泰格的扩张速度惊人,2009年,泰格增设郑州、长春等5个服务网点;收购美斯达(上海)医药,员工增至200余人;2010年度,增设7个服务网点,成立嘉兴泰格数据管理公司,员工增至近400人;2011年度,增设16个服务网点,成立杭州思默医药科技,广州泰格医学和香港泰格医药,员工增至近600人。服务网点的数量快速增长,员工的数量更是成倍在增加。

 

王进认为,泰格高速扩张的原因在于外部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创新药研发的政策落地,我国临床试验 CRO 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从2006 年的17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0 年的56 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72%。

 

有学者认为,泰格作为轻资产的公司,主要依靠智力成本,高质素的专业团队,符合国际领先标准的研究服务能力,运转顺畅且规模良性扩张的临床试验网络,还有在医药企业中的品牌和口碑,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与这种轻资产创新服务企业的特点和商业模式相对应,泰格未来发展中最大的风险可能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即是否能够在公司快速扩张过程中培养或引进足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及现有的关键人才是否会在上市后流失,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有评论认为,泰格上市后的下一步战略如何值得关注,上市后虽然能筹集更多资金,但每季度报收入花费利润,得接受全社会监督。只有持续保持效益好股价才能上攀,才能兑现更多回报。如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如何给股东带来更高的回报,将考验泰格的智慧。

谁的张江

2012/03/06 – 5:59 下午

P1030958-1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张江园区的稿子,题目就叫《谁的张江》,配上这张两周前在张江高科5号地铁口拍的照片。不过文章具体写什么,还没有头绪。不过感觉稍纵即逝,理应把它们记录下来,哪怕不成文,就当资料整理也好。

P1030979-2

一幢房子。华医药公司总部(事实上是两栋连体别墅)。没有挂公司牌子。位于爱迪生路。P1030985-1

公司二楼阳台望出去有一条小河。

P1030986-1

连接两栋别墅的长廊。路人甲(陈力)和路人乙(PharmaAsia News的DJ)。天冷,看那些光秃秃的树枝就知道。

P1030978-1

“啊,张江!多年来我扎根于此!如今又在这里创业,带领一支国际化团队!专注做好药,为百姓!”很明显是摆拍。

P1030987-1

哈雷路和李冰路交界口。猜猜附近有哪些跨国大药厂和CRO?车快开过了才把相机举过脑门按一张。

P1040001

有Frontage。诺华生物医学中心的张亚飞现任方达的中国区总经理。

在DJ最近采访他的一篇稿子中,张介绍了方达的发展情况。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GMP和1期及ANDA服务,业内看好其是未来的药明康德。

P1030993-1

方达公司 的Malvern实验室是是中国第一个按照美国FDA的GMP和GLP要求建立的实验室。

P1040003

有美国药典中华区总部。

位于李冰路的中华区总部,是其继美国本部、印度海德拉巴德、瑞士巴塞尔之后在全球设立的第四个地区总部。于2007年9月8日成立。

P1040002

USP中华区总经理胡江滨(右)向我介绍了中华区的情况。

对于国内药企,尤其对于中国原料药企业而言,对作为全球三大认证体系之一的USP并不陌生。USP认证可以使原料药企业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冲破某些国家的标准壁垒,目前,国内已有几家原料药企业的品种通过了USP认证。

P1030996-1

我不太懂USP认证,但感觉他们完全是以市场化的模式在运作。

USP以原料药和药用辅料质量认证体系著称,USP的质量认证体系直接适用于欧洲和美国以外的医药市场,比如南美、加拿大、智利等;且不同于欧盟COS和美国FDA的最高标准,USP略微“减低难度”、更加“实事求是”、更加“草根性”的特质,使其成为国内最热门的认证之一。

 

 P1040005

在USP,看到不少中国卫生药政官员参观合影照,像桑国卫委员长、吴浈局长,都来此参观访问过。

由于全世界对药品、食品补充剂和食品添加剂安全和质量持续关注,标准设定机构与政府的密切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区总部和实验室协助美国药典与中国的管理部门及生产商进行合作,实现既定目标。

P1030988-1

有轨电车。小盘说,张江这里海龟多,外企多,一个月拿2000-3000元的大学毕业生也多。

P1030959-1

不管怎样,张江,辐射联接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医药行业,

这里,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药物创新研发的强大引擎,中国最具创新的活力的地方。

2012,让我继续躺在你的怀里

2012/02/22 – 4:40 下午

熟悉我这个网站的人,都会发现定期会出现一些人和事,如赵戬、陈力、冯毅、审评、注册、CRO、DIA,当然还有小成成,月月,我哥,花儿,草儿,青菜什么的。

谭勇的文章也经常放在这里。

这是他们2012新年第一期杂志的卷首语。他说他就是为了发情而写的。能反复谈梦想的人不多了。且不说他的杂志办的是好是坏,谭勇的文字总是那么的美好温暖。

2012,让我继续躺在你的怀里

 

谭勇

 

为什么阳光总是在新年的时刻才会让人感到最温暖?那是因为我们只在新年的时刻才从心里想起,要去迎接温暖。

   

温暖,为什么我们对这个词如此熟悉,那是因为这本杂志从创刊之始,就想着怎样钻进你的怀里,也让你钻进它的怀里。做一本饱含体温的杂志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不再孤单,或者在孤单的时刻能够钻进《医药经理人》的怀里。

  

 为什么时间总是在新年的时刻才会让人感到最珍惜?那是因为我们只在新年的时刻才从心里想起,我们又送走了人生中一去不复返的365天。

   

生命如此短暂,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做的事情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紧迫。这就是那本饱含温暖的杂志自创刊以来的激情源泉。做一本珍惜阅读者时间的杂志,就是要让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医药经理人》之后,有视野或思维被打开的感觉,有自己的想法被证实或否定的感觉,有精神或内心受鼓舞的感觉。

  

 为什么思想总是在新年的时刻才会让人感到最光芒?那是因为我们只在新年的时刻才从心里想起,停下匆忙的脚步,安抚灵魂,好好想想!

   

如果我们懂得,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挣扎;如果我们懂得,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价值;如果我们懂得,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将幸福。这就是那本珍惜时间的杂志从创刊之始对每个生命个体的思考。做一本有思想的杂志就是要让《医药经理人》成为一本不跟风的杂志,独立思考、头脑风暴。

 

为什么未来总是在新年的时刻让人们想得最多?那是因为我们只在新年的时刻才从心里想起,时间开始了!我们要奔向何方?

   

我们都是有未来的人,是那本有思想的杂志在整个产业界最为人称道的口号。有未来的人一定是一群做产品的人,做服务的人,专注的人。做一本有未来的杂志,其实就是要《医药经理人》以内容为王,专注产品,持续创造价值,成为中国医药产业链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梦想总是在谈未来的时刻必不可少?那是因为我们相信梦想左右世界。

为什么激情总是在谈梦想的时刻必不可少?那是因为没有伟大的激情就没有伟大的观点,也不会有伟大的媒体。

    ……

为什么同样的24小时,同样的白天黑夜,我们总是在这样的时刻,走在冬日街道的阳光中的时刻,我们会被“新年”这个并不新鲜,但又每年都感觉很新鲜的词语打动。

   

打动我们的,是新年带给我们的温暖、未来、梦想。

   

新年是时间的港湾,我们需要靠岸加油!

 

谭子 E-mail:caigentan21@163.com

原创新药刺激全球联动

2012/02/16 – 6:20 上午

华医药购入罗氏降糖新药的全球开发与经销权,率先在华启动Ⅰ期临床

之所以要把该项目放在中国实施首次人体临床研究,是因为长期以来,进口药物的研发思路都是以欧美人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临床评价及治疗指标与我国糖尿病患者病情有别,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将结合中国糖尿病人的特点开发,是一次全新的机会。

 

发自上海

 一个机制新颖原始创新的全新化合物,将针对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需求进行全球联合开发,力求中国成为首个上市国家,由此,中国对于“新药”的定义或将改变。

针对中国病人特点

 2月15日,华医药-罗氏糖尿病创新药物葡萄糖激酶激活剂项目正式启动。“通过与跨国公司的项目合作,本土企业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新药创新的需求,在创新药开发的思维上也是一次突破。”华医药公司总裁陈力在启动仪式上表示。
 业内认为,该创新药I期临床在中国启动,意义非同寻常。首先,目前全球市面上还没有GKA产品,这可能给华医药带来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的大好机会。其次,国际上创新药早期临床研究放在中国开展的并不多,跨国公司的试验项目大多是进入Ⅱ期研究阶段才将中国纳入开发计划。因此,该项目在试验方案设计、原始创新药审评等环节上,中国将担当领军角色。
 早在年初,华医药已与罗氏公司达成许可协议,购入罗氏第4代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治疗2型糖尿病项目的全球开发权。陈力称,这是华医药的首次尝试,也是第一笔引入式产品全球授权(in-licensing)的交易,预计不久还将展开更多的类似交易。
 事实上,罗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开发GKA,并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了上一代GKA化合物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华医药目前购入的是新一代GKA候选药物,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已完成该药所有临床前研究和生产工艺研发,华医药将完成其制剂工艺,进行中国临床申报。据了解,华医药许多骨干当年也参加了第4代GKA的研究和临床前开发。
 据陈力介绍,之所以要把该项目放在中国实施首次人体临床研究,是因为长期以来,进口药物的研发思路都是以欧美人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临床评价及治疗指标与我国糖尿病患者病情有别,GKA将结合中国糖尿病人的特点开发,是一次全新的机会。
 目前国内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种类以胰岛素增泌剂和增敏剂为主,其药效有局限性并且有较明显的副作用。我国有庞大的高血糖病人和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GKA是一种新型小分子葡萄糖激酶激活剂,葡萄糖激酶在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增加这种酶的活性,GKA可能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不过,该研究领域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已有一些欧美企业走在了华医药的前面。但鉴于华医药为此产品的临床定位,中国在临床试验患者招募方面具有优势,包括患者人数多,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多,而且患者群体多集中于大型医院周边,因此华医药能够更快地推进GKA研发项目。据报道,目前中国拥有大约9200万名糖尿病患者,而美国有2500万。

Ⅰ期以安全性为首要考虑

 “我们计划在5月或6月向SFDA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希望能在年底之前在中国启动Ⅰ期试验。”陈力说。
 然而,作为全球首创的全新化合物,该项目要在中国实施首次人体试验,对于创新药开发经验不多的中国来说,必将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在受试者身上的安全性是我们首要考虑的。”负责药品安全和法规事务的华医药副总裁王英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上市的降糖新药陆陆续续发生心血管意外,开发安全型降糖药成为国际医药工业界的当务之急。
 近年美国FDA公布的新指南涉及到研制新型降血糖药物必须加做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潜在风险的评估试验,新法规对降糖药物的研制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据王英介绍,目前华医药已与国内药品安全审评专家进行过数次非正式沟通,希望在药品审评中心的Pre-IND Meeting召开之前,让审评机构早期介入、更早了解华医药的研发思路,为实施中国首发临床研究打好基础。
 “对于首次人体试验,该药的安全性我们有较大的把握。从药物分子来看,该药以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为基础,经过4代优化选择,具有安全、有效性高等优良特点。”王英说。
 泰格医药公司副总裁陈文认为,该药的临床前研究数据完成得不错,但关键要看进入临床上人体的效果,“我们更关注大规模Ⅱ、Ⅲ期试验所显现的效果是否具有更优的临床价值。”陈文说。
 此外,为保证Ⅰ期临床试验的顺利实施,华医药计划邀请中国糖尿病研究医疗专家加入华医药顾问团。而所有与该药进入试验前的临床制剂小试、中试则交给药明康德完成。据陈力介绍,预计临床前和Ⅰ期临床将投入400万美元,将在2014或2015年之前完成该化合物的Ⅱ期药效验证试验。
 据了解,罗氏已授予华医药GKA项目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全球经销权以及再授权权利。作为回报,罗氏获得了一笔预付款(未透露具体数额),并且一旦该化合物成功上市,罗氏还将获得里程碑和专利费付款。
 罗氏药品合作及商务拓展全球总负责人 Joseph McCracken博士表示,罗氏将继续加强与像华医药一样的创新型企业合作,解决中国重大疾病领域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