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Name:

Website Role: administrator

Personal Website: http://www.maodl.com

Profile:

RSS Feed: Feed URL

Posts by donglei:

期待明天开大会

2024/05/14 – 1:55 下午

此时,我正坐在上海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内的中航舶悦酒店大堂中。这里环境优雅,配备有舒适的真皮沙发和便捷的插座。由于我是长期住客,无线网络已自动连接,让我能够随时保持在线状态。在这里,我享受着旅途中的片刻宁静与便利。

明天就要召开DJS,此次大会的核心是深入探讨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近期在美国遭遇的种种挑战与阻碍及这些挑战对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中国药促会会长宋瑞霖先生作为讨论嘉宾。宋会长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创新医药发展,围绕中国创新药领域的重大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并持续代表行业与包括国家发改委、卫健委、药监局、医保局在内的国内政府部门及国际社会对话与交流,传递中国医药行业的改革意见和声音。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这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宋会长将为我们分析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促进构建创新医药产业长期、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宋会长的飞机预计将在今天下午4点半抵达虹桥机场。小毛能在此等候并接待领导,深感荣幸,定尽心尽力提供周到服务,确保领导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与尊重。同时,也衷心祝愿大会能顺利召开。

润东大湾区联谊

2024/05/13 – 11:41 下午

昨晚,我有幸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润东医药与益诺思的联谊晚宴暨一期中心联盟服务模式启动仪式,见证了润东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姜世新先生与益诺思总经理常艳女士揭开全新的药物研发服务模式,标志着双方将携手推动药物研发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的高效衔接。

在活动中,我再次见到了姜世新先生。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讲述了从一位人民教授到下海创业的奋斗故事。通过学生的介绍,他接触到了临床试验服务行业,并决心创立润东医药。在过去20年里,他作为CRO联盟的发起人,始终致力于推动临床试验的高质量、高标准进行,坚守伦理和GCP等合规要求。润东医药在2014年成功通过了FDA的首次核查,在2015年的722核查风暴中,也因其质量零缺陷而获得了国家药监局和同行的广泛认可。

展望未来,姜世新先生的公子姜海表示将传承父辈的心愿,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之上,专注于国际化、信息化,为肿瘤药和代谢疾病药物的临床试验提供一站式的高质量服务。

而益诺思则是一家在生物医药非临床研究服务领域享有盛誉的综合CRO企业。公司业务涵盖了早期成药性评价、非临床药效学、非临床药代动力学、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临床生物样本分析、生物标志物与转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此次一期中心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润东医药与益诺思之间的合作关系。

或许,大家会觉得我在多个场合提及润东医药,但在这个行业里,能保持20多年紧密联系的友谊确实值得倍加珍惜。

北京行(三)

2024/05/11 – 9:33 下午

近日无论是研发客写稿还是冬蕾日记,都有点懈怠。用一位好朋友的话来说,要有持续的战斗力,不能一朝得志躺平两天。让我继续把上两周在北京的见闻写完。

为了请教在当下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中国药品监管和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未来之路,我和佳凌来到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拜访了董江萍主任。原本写了3000字的遇见文章,但董老师说不适合发表,我精简一些以留作纪念。以下内容仅是我个人观察,并未经过受访者审阅,供大家参考。

董江萍主任不仅是笔者多年的挚友,更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她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在与她交往中,我深切感受到她总是愿意站在行业的角度去思考监管,以一颗利他之心和实际行动去帮助产业和身边的人。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董老师现任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拥有丰富的药监系统工作经验,涵盖研发、审评和注册等多个领域。她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我国药监系统的发展,展现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领导才能。董江萍曾在国家医药局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后在药审中心工作期间,因工作勤奋卓越获得认可并晋升为协调部副部长。她见证了我国药品注册因大量仿制药申报而产生的积压问题,并积极参与集中审评以缓解积压。药审中心在时任张象麟主任及前FDA官员李自力博士的协助下,引入FDA审评模式,确立了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的审评准则。董江萍深感今日成就源于前人基础,并感谢历任领导和同事的贡献,特别是以及李自力博士的指引,让她深刻理解审评人员的使命。在自力博士的影响下,董老师非常关注FDA的新动向,包括其推出的项目、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进展、临床试验中心以及AI和D trials技术指南等。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FDA的最新监管理念,也为中国药监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国家药监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她致力于推动药品研发的真实性和质量提升,强调质量源于设计等原则的重要性。在任职期间,她多次参与国际会议,并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中国药监局加入ICH这一里程碑事件,她认为这是中国药监融入国际舞台、提升整体药品质量和审评标准的关键。

董老师自加入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以后,负责围绕国家药监局的职能和工作重点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虽然各国药品监管机构在某些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目标是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随着药品注册的国际化和药物同步开发理念的深入,监管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尤为关键。交流中心致力于促进国内外药监机构、科研单位、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食品药品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她坚信,中国药监与各国药监机构的深度合作与互认,对产业走向世界至关重要。

在北京最后一站,我和常建青老师和北京大学姚晨教授还有一次愉快的会面。姚教授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希望把记录中国药研发历史的使命交给我。冬蕾要加油哦。最后,我要感谢我挚爱的闺蜜胡丽萍,专程远道而来北京,帮我出主意,感谢你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我、鞭策我和爱我。

你需要什么样的朋友?

2024/05/07 – 10:24 下午

今天的英语课上,老师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希望我谈谈对朋友的期望和要求,以及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我的朋友。我思考后用丰富的英文词汇回答说,我期望我的朋友最好是同行,因为这样可以有共同的话题。我还希望他们有高学历,渊博的知识,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具备洞见和分析力,有魅力,有幽默感,并且平易近人。在表达这些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像汪来博士那样优秀的人的形象。

“那你呢?”我反问老师。

他微笑着说,他的朋友只要对他真诚、忠诚,对他好就足够了,其他都不是那么重要。他说,真正的朋友是那些可以依靠、相互扶持且不求回报,永不离弃的人,能在最难过的时候在他面前毫无保留地流泪,并得到他的安慰和帮助。

老师的回答让我深感惭愧。我意识到,在我生命中给予我帮助的人,其实很多都是平凡的人。我的家人、研发客的同事、可以倾诉心声的出租车司机、美发店的美容师、我的邻居,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确实,与优秀的人成为朋友能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但前提是自己也要努力变得优秀。

想到这里,我深感被这么多朋友关心照顾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北京行(二)

2024/05/04 – 8:49 上午

此刻的广州,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我在家里写着DJSeedin的稿子,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两周前在北京清代园林郡王府的日子(实在是太不专注了)。那时,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牡丹、芍药,百花齐放,杨柳依依,整个城市都生机勃勃。我怀念那在那里的每一个温馨瞬间。

每次来到北京,我都会忍不住与E药经理人总编谭勇和副总编赖强相聚,聊聊天。原来我们在医药经济报曾共事多年,既是前同事,也是情深谊长的老朋友。这些年,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两家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我们彼此相望,相互激励, 所以,当我们见面的时候,无需预约,不带目的,只有真挚纯粹的友情与交流。那种感觉就像回到久别的家。

晚上10点,谭勇刚刚结束了一场线上创新论坛,虽然稍显疲惫,但他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显得精神矍铄。多年来,他依旧英俊潇洒,岁月未曾在他脸上留下痕迹。此时,赖强已经提前为我们沏好了香醇的茶。我满怀期待希望谭勇分享他在论坛上的一些最新见解。

谭勇指出,当前的创新环境正处于小周期的衰退阶段,这一状态已持续2至3年之久。然而,他也观察到有迹象表明行业正在逐渐走出这一阴霾。前期的药政改革、资本投入、人才培养和科研积累,在数代人的努力下,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强调,没有任何一个高科技行业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像制药领域这样的成就。

不过,面对当下有人对创新产出产生怀疑,正如宋瑞霖最近对个别地方政府不支持创新新举措的批评——“当水已经烧至80度时,若此时再不添一把柴火继续加热,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念,继续支持创新,绝不能在此刻放弃。”

然而,如何可持续地支持创新,特别是在药品支付端实现企业投入与回报的平衡,同时确保患者的支付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补齐这一短板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如何减少企业关闭、稳定人员流动、增强行业信心,也是政府制定战略部署时的关键举措。幸运的是,从今年一季度开始,我们看到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救市,不少拥有核心研发技术平台的新领域,如小核酸、核素药物、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公司,依然能获得融资,显示出投资者的信心。具有商业化能力的公司也受到投资人的青睐,这表明市场向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倾斜。而缺乏真正技术和市场价值的企业,必然会在整体技术进步和市场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这段缺乏强有力的数据,写的不好)

第二点,我们谈到媒体人的定位。作为非常早踏足中国制药领域的记者,我们见证了行业的变革。然而,这些年来,却很少看到媒体人作为行业专家站在舞台上演讲、发声。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没有紧抓深造的机会,不断学习和提升,将自己定位为专家型的媒体人。我们往往过于专注于记录他人的观点和成果,而忽略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行业对媒体人的定位也不够重视。尽管媒体人在传播行业信息、推动行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贡献往往被低估。

为此,我们需要反思和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将自身定位为行业专家,积极发声。同时也期待行业能给予媒体人更多的机会,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

希望未来,在生物医药领域能够涌现出更多像佳凌、谭勇、储旻华这样的专家型媒体人。事实上,研发客已经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

第三点,作为媒体,我们是否应仅局限于写作报道,还是需要拓展更多的能力和业务,比如投资、咨询、调研、CRO和会议培训等?我此前也问过佳凌。

谭勇说:“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只要我们能找到商业模式,无论是成为全能型平台还是坚守纯粹的新闻媒体定位,都不是问题。这就像在医药行业中,有些企业追求成为像辉瑞、恒瑞这样的巨头,而有些则选择成为小而美、专注且专业的生物技术公司。”

赖强则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追随谭勇多年,是他的左膀右臂。他说:“管理者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团队中的每位记者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有些记者不仅擅长写作,还具备出色的业务洽谈能力,他们是全能型的人才。而有些记者则像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更享受研究并写稿的过程。需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发挥其长处。”(我感觉我自己就没啥技能,哈哈)

在这个美好的夜晚,三人不禁回想起在报社的时光,那些与林所、陶所并肩作战的日子,记者部和编辑部里充满了激情。虽然媒体人充满了压力,有时甚至令人些许抑郁,如谭勇是抑郁,整宿睡不着觉,我则是双向,但我们总是相互扶持,彼此道珍重。明天太阳总会升起!

最后,中国两家最具影响力医药媒体的主编合影,用主编式的微笑面对阳光灿烂、充满希望的生物医药未来!

人生成功的秘籍

2024/05/02 – 7:54 下午

在五月二日,劳动节的第二天,我因即将召开的DIA大会而心生期待,希望能在参会和撰写报道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和会前信息。因此,我特地与DIA中国原主席自力博士进行了交流。

视频中,他精神矍铄,虽然是我向他请教问题,但他却如一位导师,谆谆善诱,不断抛出问题,引导我深入思考,并鼓励我自己寻找答案。在他的指导下,我计划撰写一篇别具一格的大会报道,具体内容暂且保密。

此外,他特别提到,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的母亲,一位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始终鼓励他正面思考,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一点在他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到自己的工作风格,他表示更倾向于战略思维。他喜欢制定战略,而非仅停留在战术层面。这种思维方式迫使他深入剖析事务的本质和规律,在繁杂的现象中迅速提炼出关键点。然而,他也强调:“战略并非空中楼阁。若战略无法配合可执行的战术,那么这样的战略也将失去意义。”

在对话的最后,我们探讨了人性的奥秘、人心的动力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等深层次话题。自力博士分享了一个重要观点:永远利他,始终为他人和组织创造价值,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他希望与同行共勉。

在此,我声明本博客的所有文字均属个人随笔记录,未经受访者同意。请各位读者默默阅读,若觉得有所启发,请铭记于心。

北京行(一)

2024/05/01 – 12:11 上午

上周,我与我出色搭档佳凌前往北京,参加会议和拜访专家。四月的北京,正是春意盎然、花开满城的时节。佳凌的陪伴,使得此次旅程更加愉快。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研发客与泰格医药法规沙龙共同举办的2024监管科学法规大会盛大开幕。这场盛会由泰格医药的常建青老师于2019年发起,汇聚了国内顶尖的药品注册专家。多年来,沙龙围绕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各项法规和技术指南,与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为行业提供意见反馈。

此次年会涵盖了众多热点话题,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信心、细胞治疗临床试验案例、知识产权保护,以及MAH在落地实施中遇到的挑战等。讲者们均是中国药监注册和临床领域的佼佼者,如邵蓉教授、杨悦教授等,他们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为中国监管事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注册人在新药研发和上市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常常在这个平台上互相支持,如同一个大家庭。

在会议期间,我有幸见到了许多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如赵戬博士和吴晓明博士,同时也结识了新朋友李锦老师和余文心老师。特别是与晓明博士7、8年以后重逢,让我非常高兴。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与郑强主任共事时,晓明博士的年轻有为、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经常跟我聊他的理想和抱负,工作之余还喜欢踢足球,打前锋位置。如今,尽管时光荏苒,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对人的真诚和友善依旧未变。他在我国领先的核药公司东诚药业集团担任副总经理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正开启着崭新的事业。

在此,我衷心祝愿所有注册人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分享我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

以他人为中心

2024/04/28 – 2:00 上午

最近,我观察到身边那些高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与他人交谈时,总是先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谈论对方喜欢和关心的话题,最后再分享自己的看法。我的挚友胡丽萍也曾经向我提及这一点,这正是他们处处展现出关心他人的精神的体现。在行动上,他们总是处处体现出利他的精神,即便是有求于人,也始终心怀感恩,知恩图报。

科伦行

2024/04/25 – 11:38 下午

明日即将再度去科伦,上一次拜访还是2021年,那时有幸见到了王晶翼院长、老冯及薛彤彤团队,他们的专业与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科伦博泰在葛均友博士的引领下,已经焕发出全新的面貌。我对明天的成都之行充满期待,一睹科伦博泰在ADC领域的创新活力。

达人编辑部最后一次会议

2024/04/25 – 12:28 上午

我经常说,日本宛如我的第二故乡。几年前,我有幸结识了几位日本同事,并与他们携手创办了全球第一本用日语介绍中国生物医药法规与产业的杂志《医药研发达人》。这本杂志的文章由高野老师、植村老师、英淑、安波老师、琳琳、郁亮老师及众多志愿者翻译老师共同撰写、翻译、编辑和校对,至今已成功发行了69期,在日本药监机构、产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那段共同奋斗的日子,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经历。就像我和研发客的同事一样,我也与日本同事们亲如一家,共同致力于将每一期杂志出版得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这也是我第一次与日本医药行业的专家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了这个民族,体验了许多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上周二,我们编辑部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由于研发客的安排,杂志暂时停刊了。高野老师为此特地制作了一个PPT,详细总结并点评了69期杂志的内容,解释了停刊的原因,并向全体人员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歉意,为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高野老师总是那么认真,深受大家的尊敬。我在发言中也表示,他永远是我心中的编辑长,他对我的影响和教诲非常难忘,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完全吸收并付诸实践。

我之前对高野老师写了很多,但在这篇日记里,我更想谈谈另一位编辑专家——植村昭夫老师。植村老师出生于1950年代,常自嘲为“おじいさん(老人家)”。他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曾在礼来、艾尔建等多家制药企业工作,还曾在美国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更是担任了日本DIA办公室的负责人。这样的经历让他在日本制药业极具行业影响力,同时既具备了传统日本人的稳健、严谨和严肃,又融合了欧美人的热情开放与风趣幽默,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植村老师长期致力于法规和行业战略咨询工作,因此他总能比他人看得更深、望得更远,能够迅速观察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一针见血的核心观点。尽管他对中国并不熟悉,但每次审阅我的稿件时,他总能提出极具洞察力的建议。他不仅在行文的逻辑和顺序上给予调整,还用最传统、地道的日语进行编辑,使文章更加精炼、流畅。

在日常工作中,植村老师不仅是我们的同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无论我提出关于国家药监局还是香港药监局的问题,他总能迅速提炼出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观点,给予我指导。他待人亲切和蔼,对安波老师、英淑、琳琳和我都十分关照。

然而,一旦我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或思想上有偏差,植村老师会和高野老师一样,毫不留情地对我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面对他们排山倒海般的教诲,我只能像日剧中年轻一辈面对年长前辈那样,不断点头认错,说一声声“はい,はい”。这时,我总会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没想到在2024年,我还有幸体验到这种古典的教导方式,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尽管植村老师已经步入七十高龄,但他依然积极投身于工作之中,每天辛勤工作至深夜,时长高达12个小时。我曾好奇地问他,像他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多已经退休,享受晚年生活,他为何还如此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回答说,是科学和病人的需求驱使他不断进步和学习。即便《达人》杂志停刊后,他也恳请我继续发送关于中国制药产业的文章,以便他能够持续关注。植村老师的这种精神令我深感敬佩,也激励我在工作中不断努力,追求卓越。与植村老师共事,我深受启发。他的严谨与热情,令我更加敬佩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家”。

最后,我还想谈谈编辑长高野老师。虽然我之前在研发客上写过一篇关于他的介绍,但真正聊起他,那些难忘的小故事实在太多了。

在DIA中国大会上,前排嘉宾的座位都是按照名字预先安排好的。但总有些人或许没留意,或许不太守规矩,会擅自坐在那里。每当这时,高野老师总会站起身,礼貌地请他们离开,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守规矩的性格。

高野老师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走到哪里都带着笔和纸,随时记录。他的认真程度令人佩服,甚至连我邮件中的错别字他都会帮我改正。

每次我去日本看望大家时,高野老师总是特别开心,还会特意准备一些小礼物给我、月月以及我的家人。这体现了日本人的礼仪之道,也让我深感温暖。

当然,我们的团队中还有安波老师、英淑老师和琳琳,她们美丽、温柔且聪慧,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鼓舞与勇气。

我常常在想,如果中国公司能遇到这么多优秀且友好的日本合作伙伴,共同将中国的产品带到日本市场,那无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日本的药价政策鼓励创新,医保支付系统完善,是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其基础研究成果丰富,质量上乘且价格合理,非常适合中国公司引进。加上PMDA政策改革后对MRCT的友好态度,以及研究型医院的高水平临床试验能力和丰富经验,中日医药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我仍然期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中日医药的合作与交流能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的编辑长

上个月,研发客推出了国内和日本首家报导中日医药行业的媒体——《医药研发达人》主编高野哲臣先生的发刊词,本期我们特别将其编译成中文,以飨国内读者。

(延伸阅读:研发客日文公众号“医薬研発達人”上线|新闻稿

两个月以来,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这一新专栏不遗余力的撰稿、翻译、编辑、出版,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幸近距离接触工作中的高野先生。在此写下对他的个人印象一文,作为编后花絮。

自担任《医药研发达人》日语版“编辑长”(日语:主编之意)以来,高野哲臣先生就多了一个新名字,因为,日本编辑部的同事植村老师、琳琳等和我都亲切的喊他“编辑长”。

我们的编辑长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他精通中日两国和亚太国家的药政法规和临床开发;他会第一时间告诉你,为何我国药监局能在4年后成功连任ICH管委会成员;他分析,中国的药物创新,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源于过去数十年厚积薄发的药品监管改革,及举国上下的资本汇聚和制药行业的人才济济;他指出,中日制药行业药品研发合作前景广阔,但欲速不达,所有中日申报的临床研究数据需基于ICH框架下加以科学的审评和决策。

我们的编辑长工作认真负责。他每天工作至深夜2点,我们常在凌晨2-3点收到他的邮件。不过,他总能在百忙中为我们开选题会,指导报导方向,提供采访资源,把关药品监管和制药技术、中日之间的政治和文化问题。

我们的编辑长做事精益求精。他在稿件终审时,逐字逐句每一标点符号细细修改,并注明原因,同时将所有修订制定成一个表格供我核对。他至今仍收藏多年前参加过的会议日程、PPT。每一天在互联网上浏览的中国和全球医药信息,都被他分门别类的亲自整理,归档好在自己的电脑里。

我们的编辑长思维缜密严谨。他在发表意见之前总会紧锁眉心,俯首低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后,才会将他的观点抛出,但往往点到之处,都是重中之重的建议。当你问他每一个答案应“是”还是“否”,他会详细列出是和否的理由,而不会理所当然给你建议。

我们的编辑长对同事要求很严格。我不止一次被他责备,那是因为我粗枝大叶的工作而导致。这时候,他会像前辈一样教导我,希望我能在每一次采访前多做准备,希望我能写出一篇又一篇客观公正、内容详实的报导。他常常对我说,要建立在行业中的名声度、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树立中国记者良好、权威和专业的形象。对他的谆谆教诲,我倍感珍惜,永志不忘。

我们的编辑长深爱着中国。他自2003年开始关心中国药监改革和制药行业,并组织了不下50多场有关中国的演讲,在每一次演讲前,他会想象每一个观众的面庞,准备好他们关心的话题,希望做到最专业的演讲。

当我问他,高野先生,您作为一位日本专家却如此关心中国,您是否在意身边的同事和日本同行如何看待你?这时,他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每当他内心涌现出一丝不确定或恐惧时,他会像村上春树一样去长跑,要么泡个澡,或者干脆不理会别人的评论而倒头大睡。他强调,他从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也不曾间断对中国法规和行业知识的学习。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与中国专家保持交流。

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而每当发觉自己取得了一些进步,我的恐惧和担忧就会减少一些,进而更坚定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他说。

事实证明,他多年前对中国制药监管创新的预判都是正确的。中国今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努力向国际发达监管国家看齐的制药大国。而他在中国也收获了丰盛的友谊,最近还成为我们《医药研发达人》的主编。正如他在发刊词里写道:“国家药监局(追求创新和监管改革的)想法坚定不移,是具有可持续性、可预见性和稳定的。《医药研发达人》将为中日医药行业之间架一座桥梁,是我内心质朴无华和强烈的愿望。”

这就是我们的编辑长高野哲臣先生,我们十分敬爱他,希望在他的指引下,《医药研发达人》这一富有使命感的事业大展宏图,也祝愿中日两国合作与友谊万古长青!

(未来,我将写写更多质朴无华,专业用心的研发客同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