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毛毛更可爱的是毛毛的月月

Recent Comments

  • Tina: 看冬蕾老师的文章已成习惯,感谢点点滴滴的温暖。
  • 择偶网: 新冠快点结束吧!
  • 淼淼: 一向觉得这种背影特别有爱……
  • 淼淼: 十年前的回忆!毛毛太棒啦,粉丝又多了一枚!拥有这么有才情的辣妈,月月童鞋是有多幸福……
  • DJ: Don’t comment on China’s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f you have to, positive and complementary remarks are always expected; i don't think so...
  • DJ: 就假装他们都很伟大....
  • DJ: 赞一个

Random Posts

Tag Cloud

乡情依旧

2021/06/21 – 4:16 下午

我的爸爸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今年已经76岁高龄,他是一名军医,也是诗词文学爱好者。除学术论文外,他还在国内期刊军内报刊发表过通讯报道,诗词,科普文章,曾任某两家杂志编辑。

退休后,父亲一直笔耕不辍,不久前创作了两篇小文《知音》,虽然这是一个经典而古老的故事,通过父亲深情的笔触,让我再次领略到了人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愿我们感恩人生相遇的每一个人。

昨天就在父亲节,爸爸写了一些往事的回忆,细细读了以后,感人至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老爸感到自豪。永远爱你。

乡情依旧
毛道鹏

乡情这个词,平淡无奇,但不是人人都能读懂。就像生长在西湖边的人并没感觉到那一环水有多悠,生活在阳朔的人并不觉得屋后那座山有多美,我生长在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贫穷,落后,寂静,但我不觉得有多苦,也没感到有多甜,家家户户差不多过日子,在那里一晃就度过我的宝贵的青少年时光。
将岁月推至半个多世纪前,那时中国几乎呈全封闭状态,一个户口,一份档案,就可以把一个人锁在某个旮旯里一辈子,你有钱没有粮票也别想进馆子吃一顿饭。

一九六三年夏,我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我知道这是打开知识大门的*********,是我飞向远方的同行证。道远鹏程,莫非印证了我的名字!

但我没有感到有任何惊喜。学制六年,我那贫穷的家庭如何能支撑得了我?就连这眼下的路费学费伙食费都不知道怎样去筹措。一家人在发愁,老父亲整天一言不发,最后他冒出了一句话:“孩子,这书别读了,跟我去做篾匠吧!”做篾匠?我可没想过。我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就知道自己是个学生,怎么突然变成了篾匠要养家糊口呢?

父亲就是远近闻名的篾匠。一根根长长的竹子在他那把锋利的篾刀下顷刻变成长短厚薄粗细不同的篾条篾片篾丝,然后编织成各种竹式农具和家具,如箩筐筛子簸箕粪箕囤条席子菜篮等等。他那动作娴熟无比,在昏暗的油灯下只消一顿饭功夫就可以编织成一个菜篮和一个绡箕。他是左撇子,拿筷子干其它农活是左利手,唯有破篾编织是右利手。我曾经探究过这一原因。原来那些篾匠工具如刀锯尺锥都是适合右手干的,为了改掉这个习惯,他当学徒时不知挨了师父多少打骂。

农业合作化后他就为大队小队制作竹器,因是技术活,大队按强劳动力每天给他记10个工分。那年头,男劳动力每天10个工分,女的8个,看稻场的老人记3个。到年终决算,一个劳动日10个工分相当于5毛到8毛钱。如果本大队活干完了,也可到别的队做,那工钱一天一元。那时都是这个价,铁匠木匠泥瓦匠都是一样。父亲将赚到的一元钱交到大队再记回10个工分。或许有人问,这不是亏了吗?不亏呀,那年代凭工分就可以分到谷子小麦红薯食油棉花塘鱼柴草等等。劳动力多的家一年下来还可以分红二百三百元现金。一家人看到这几百块钱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几百块钱可管用了,孩子上学买年货做新衣服买水鞋帽子雨伞红头绳就够用了。但读书读小学还可以,一到中学就难以为继。村里男孩子大都可以读个小学(女孩子多数没书读),读到中学的极少,更没听说有读到大学的。

不管怎样说当篾匠比下地干活强。下地干活日晒雨淋,面朝黄土背朝天,挑担子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下田插秧那蚂蝗把脚腿咬得鲜血直流,割稻麦稍不小心手指就被镰刀划破一道口子,光脚走路就会被地面的石头瓦砾踢破皮。乡里人哪里用得上红汞碘酒,对着伤口洒包尿或撒撮香炉灰那伤口就好了。这些滋味我都尝过。我跟着父亲生活十几年,那篾器手艺也学到了七八成,就是那破篾功夫还没学到家,我只要跟着他一年半载就可以挣到八个十个工分了。

没钱读书,那就当篾匠吧,人活在世上总得有条路走。父亲叫我当篾匠,我点了点头。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起床了,我要开始新的生活——做篾匠。我打开门,天气真好,晨曦驱散了薄雾,两只喜鹊在门前的槐树上欢唱。往前看去见一干部模样的人朝我村里走来,定睛一看,那是公社书记。我从小就怕有地位的人,老师校长小队长大队长我都怕。那公社书记就是我们乡下人能见到的最大的官。我赶紧折回屋里。没想到书记来到我家了。他开门见山对我父亲说:“爹爹(乡下人都是按辈分称呼,他是晚辈),我们村我们大队好不容易出了个大学生,没有钱你打个支(借)条,我批个字,今天就到大队部去拿钱,以后再慢慢还,什么时候还都行,别急,这书一定得读!”

书记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真挚亲切,没有半点当官居高临下向穷人施舍的气势。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党的温暖,仅这一件事就教我紧跟共产党走了一辈子!

离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一股眷恋故土的情愫莫名其妙地向我袭来。我知道我要远走高飞了,家乡从此变成故乡。我舍不得家乡的父老乡亲,舍不得那里的一草一木。于是我拿起铅笔和日记本走到村口,一笔一画勾勒我家的房子。一面青砖,三年土坯,一砖一瓦一樑一橼我非常熟悉。我又画着我家门前那棵槐树,花开季节,黄花蔽日,落英遍地,那是我放牛归来拴绳的地方。我还画了村头那棵大枫树,那是我儿时和小伙伴玩耍的地方。夏夜,一村人就在这大枫树下纳凉,遥望星空,说桑麻道家常,也说那些不知说多少次的陈年旧事。

有一情景我记得尤为清楚。每当夜幕降临,那遥远的西南边天际就通宵达旦地闪烁火光,那不是落日的余晖,人们说那是武钢。那是钢化四溅的焰火,还是那大城市车水马龙的不眠夜空?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而我的家乡那时还点着煤油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明天一大早我就要动身了。这一夜我通宵未眠。我和父亲还在纳闷,还在反复,我为什么考上了大学,我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家乡?当农民不好么,乡亲们世世代代都当农民,当农民是一辈子,干什么也是一辈子。鸡叫头遍了,我得动身了。那时咱乡下没有人有手表,连一个闹钟也没有。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月亮,半夜听鸡叫,就是咱乡下人的时钟。我要步行30里地到一个叫宋埠镇的地方去搭乘早班车到汉口坐火车。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来了。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在路上处处要小心。你认得字不要坐错了车。到学校后就要来信,免得牵挂。等等。我走过池塘岸,踏进滾着稻浪的田畴。回头望望,村廓一片朦胧。乡亲们还站在月色里向我挥手!

改革开放了,神州披绿,春潮澎湃,有一位老人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圈就把全中国盘活了!

一日,我在医院门诊部坐诊,期间一位北方汉子走进我的诊室,非常谦恭地对我进行了一番“盘问”,最后他确认我就是他要找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多年的家乡人。他突然改用麻城乡音激动地说:“我今天算是钓到了一条大鱼!”我站起身紧紧握住他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觉得那股久违的乡情如春雨喜从天降!

这汉子就是当年麻城县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俞平。从此我就有缘在驻广州的那些麻城精英群里蹭吃了不少次饭,也为乡亲们看病健康咨询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年岁末,麻城市南方商会举办迎春团拜茶话会,麻城市领导莅临。会长俞平电话邀我和老伴参加。我怕老伴在麻城人群里不自在,就试探问她想不想去,她说去!

席上大伙都说麻城话,唯有她说普通话。有位乡友问:“大嫂哪里人?”她爽快答:“麻城人。”乡友眼神里露出了一丝疑惑。老伴笑了,接着说:“麻城中一镇附近有座浮桥河水库,水库大坝上有董必武题字。水库旁有个麻城有线电厂,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有线电厂工作,一干就是十年,我又是麻城人的媳妇。”她改用有点生硬的麻城话说:“地道麻城人,冒(没)错吧!”

她以麻城为骄傲,如数家珍把她工作过的单位地址说得那么具体详细,而且是整整十年,青春热血的十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

瞬间酒席上欢声笑语,把盏举杯,春意盎然。发问的老乡把一大快肉糕拈到了大嫂碗里。有位老乡唱起了麻城山歌,大伙也跟着唱起来:“湖北有个麻城县,天下都闻名,出了许多新鲜事,大家都看见………”

此刻,我噙着热泪,我曾经素描过的老家村落,黄槐,大枫树仿佛在我眼前浮现,昔日乡亲们送别时的叮咛声仿佛在我耳际响起。乡情依旧,浓浓的乡情,比麻城的肉糕还香,比麻城的将军红酒还醇!

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2021/06/20 – 2:07 下午

今天采访冯博士的文章发表了,不禁想起我到苏州,他来广州两次的访谈。

http://www.pharmadj.com/cms/detail.htm?item.id=d986f6eed1a511ebb98afa163e42049a

他在广州的时候,陪他走了很多地方,还记得他就是穿着一件蓝色的衬衫,一条牛仔裤,一双运动皮鞋,腰间挂一个小包。

他告诉我,一个好的故事,采访应该怎么准备,问题要怎么设计,他把自己人生所有最珍贵的片段一一告诉我,帮助我挑选最好的素材,他希望我的写作不要按部就班,要有所突破,无论在立题,结构,还是表现手法上。

他并不是想阐述自己的故事,他只是希望我能上一个台阶。他总说,你不是18岁了,要知道说话的分寸,不要直肠直肚,吃饭的时候,他觉得我吃东西的样子很messy,还有他觉得我不够努力,做人就要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谢谢冯博士。

科普事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21/06/15 – 7:27 上午

琳琳是我们医药研发达人的资深翻译和发行部的负责人,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现在在东京,从一开始,她就十分关注我们的医药研发人,常常给我出主意。

小胡大夫则是琳琳的先生,受琳琳推荐,他为我们的临床研究促进公益基金写肿瘤免疫相关科普专栏,至今已经有一年了。他是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育医学中心(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移植免疫研究室研究员。2016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院先端应用外科(食道胃肠外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就职于日本六大国家研究中心之一的日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育医学中心(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移植免疫研究室,从事器官移植免疫学与肿瘤免疫学研究工作。这么大的一个年轻有为,博学多才的博士,却默默的帮我们写了一年多的小专栏,真心难得。我们的稿费非常微薄,我却常常对他说,我们为老百姓科普临床试验的事业是伟大的,热情是滔滔不绝的,就这么把他忽悠了。

小胡医生谦虚达礼,性格温驯,人特别好,每次他都会开玩笑的说,科普事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要用我们的稿费在东京买一套海景房,现在是在为他的海景房添砖加瓦。

他和琳琳常常加班,奋力拼搏,希望他们俩能在异国他乡能顺顺利利,实现人生理想,幸福美满。我要衷心的感谢他们!

以下是小胡大夫开设专栏一年以来的感想,读后备受感动:

随着新一期科普文的到来,笔者在这一平台与毛编辑合作共同编写科普短文,已整整一年。在过去的365天里,多少个夜晚,我们共同确定选题,一起修改,携手合作。一篇篇虽未必隽永却努力以最生动形象呈现给读者的文章,承载着笔者满满的希望:愿这一篇篇短文,能为患者科普一点点临床试验和生命科学知识,进而了解临床试验,选择参与;愿为科研同道带来并不完善但略有新颖的资讯,也愿为医学生们开拓一片书籍之外的广博天空;愿我们的新药研发能为肿瘤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愿狡诈的病魔再也遮不住希望的阳光,让医学的昌明尽皆展现于人们眼前,愿那心中阴霾都烟消云散。愿做世上的光,地下的盐。感恩您的陪伴!

再活50年

2021/06/12 – 10:05 上午

再活50年的话,应该能把所有该学的东西学好了吧。

知音(下集)

2021/06/10 – 12:09 上午

知音(下集)

根据古典故事伯牙绝弦新编

毛道鹏

各位看官,知音故事看似讲完了,但给后世留下了两大疑团。一是伯牙乃一农家子弟为何有着空前的音乐天赋?二是一个樵夫为何能听懂那天籁之音?民间传说的版本不少,较为流行的说法就是故事的后续部分。

话说荆楚大地自古以来高手如林,奇人辈出。楚国有一位老道士在摩崖山窟面壁,苦苦修行十年终得正果。他须发银辉,气宇轩昂。天书地理,易经八卦,风水阴阳,星辰宿象无不通晓。他要是给一个人看相算命,别说今生就是前生来世都说得你心服口服。他对知音故事里的两个谜团作了如下解答。

原来俞伯牙与钟子期乃天宫乐师,也是情同手足的好友。一日,天宫大庆,乐队如阵,舞女如云。首席操琴乐师就是俞伯牙。那伯牙相貌堂堂,风度翩翩。那领头雁舞女更是绝世佳人。男才女貌相遇难免溅起火花。舞女忍不住向伯牙抛了两个媚眼,伯牙瞬间意乱,手指不听使唤,弹错了两个音符。这下惹麻烦了,他俩的这一细小举动怎能逃得过玉皇大帝的慧眼,当即将伯牙打下尘凡,由钟子期接替首席。伯牙投胎到一农户人家,从而就有了知音难觅的故事。

再说观世音菩萨乃救苦救难的天神,她得知伯牙苦觅知音一事,决意把伯牙从苦海中解救出来。她向玉皇大帝禀报,大帝曰:“此乃小事一桩,观音您自可定夺。”于是观世音派钟子期下凡扮成樵夫在月湖边等候伯牙。二人心有灵犀一见如故,知音故事就在普罗大众中传开了。

钟子期下凡解救了伯牙自然还要召回天宫。中秋之夜,天宫大典,他的灵魂升天了,给伯牙留下了一堆荒塚。伯牙没有了知音,当然不复弹琴就回家种田了。

老道如此神机妙算如十里云烟,但你不得不信。

有诗为证,诗曰:

千古知音永垂芳,

俞钟弹拨月湖旁。

琴臺古迹今犹在,

留予后世细評章。

(全文完)

成年人的世界说崩溃就崩溃

2021/06/05 – 3:02 下午

今天花了3个小时,贴发票,做报销,填考核。出差好几个月的票堆了一堆,完全不记得都去过哪里,为什么而去。

写作动力

2021/06/05 – 2:47 下午

啊,你就是我写作的动力啊!当我写完国家药监局连任ICH管委会成员后,我对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个消息的高野哲臣老师说。他真是一个中国通,对中国是那么热爱的,他谦虚地说,现在,中国是我们的老师。我说,不是,我们情同手足。

https://mp.weixin.qq.com/s/psSKAvDq9R6nnPIU30UYwg

啊,感谢主任对ICH的推动工作做的贡献啊!我对CDE的周思源主任说。

啊,谢谢宋会长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和法规科学监管为之的努力啊。

还有那些为加入ICH所有付出的人,我的采访真的很不全面呢,这个行业里每一个人默默的努力,才能一点点进步呢,也谢谢大家的鼓励,我才能一点一点向前!

不要辜负了别人的期望

2021/06/02 – 5:32 下午

今天的思绪万千,一定要好好珍惜那些对你好的人哦,毛毛。帮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不要辜负了期望。

不过呢,这些天都是在帮朋友忙他们的事,对自己公司和自己的工作都有耽搁了,有时候就是不懂怎么去拒绝别人啊。

最近发现自己有暧昧又啰嗦,一件事其实可以用不到10个字说完的,以后一定要注意。

广州每一天都要下很大很大的雨,今天是第二天封城了。

知音

2021/06/02 – 3:09 下午

知音 (上集)

根据古典故事伯牙绝弦新编

毛道鹏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母亲发现她的儿子极有音乐天赋,就把他送到当地享有盛名的一位音乐老师家学琴。学习不到一年,老师不愿教了,原因是那该子不仅学懂了所讲的乐理知识,也学会了老师全部弹琴技巧,甚至还超过了老师。

这孩子名叫俞伯牙。俞伯牙回到家天天鼓琴谱曲,听者甚多。可是时过不久来听琴的人越来越少,门庭可雀,因为他弹的曲子太深奥,没人能听懂他弹的啥。

明明他的琴声如天籁,他对他创作的每一首曲子都非常沉醉,但没人能听懂。他很苦恼,莫非这天底下没有知音乎?他不相信。

于是他背起他的古琴,终日爬山涉水,穿街走巷,尽力展示他的琴艺,然而,人们除施舍谷米外,没人驻足细听。他仍不气馁。

一天,他乘坐小舟沿着长江岸划行。是日,烟雨濛濛,岸边芳草萋萋,白鹭成群,风光旖旎无比。清风入艙,他心有触动,灵感涌上指间,一首应景抒情曲即兴而就。琴声悠扬,溶入滚滚波涛,琴声委婉,飘进丛林芦荡。

此刻,他忘却了孤寂和痛苦,越弹越激昂。太阳从云缝里出来,照着他那沧桑的脸上。忽然,他听见林子里传出一声喝彩:“好听,好听!”他从未有听到过这样的赞扬声,莫非他的耳朵产生了幻觉?他抬起头,望见树林不远处站着一樵夫正在聚精会神听他弹琴。但见那樵夫头戴竹笠,身披蓑衣,肩扛冲担,手持板斧,是足的打柴人模样。兴奋一过,他的疑虑就来了,他不相信一个砍柴人能听懂他那天籁之音。俞伯牙想测试一下。

俞伯牙弹起一首表现崇山峻岭的曲子,没等弹完,樵夫低声说:“真好,如同高耸入云的泰山,巍峨而雄伟!”俞伯牙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又弹奏一首表现流水的柔情和澎湃的曲子。樵夫忍不住拍手称道:“好听极了!前半部像涓涓细流在山间流淌,后半部广阔浩瀚,像奔腾不息的长江!”(注,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高山流水古筝曲)。

俞伯牙兴奋极了,一个箭步跳下舷艙,冲进丛林,紧紧拥抱住樵夫激动地说:“知音呀知音,你就是我苦苦寻觅多年的知音!”然而樵夫表情很平静,只是对着伯牙深情地微笑。

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他俩席地而坐,弹琴论道,倾吐心曲,成了知音朋友。并约定每年的中秋夜  在此地相会。

一年过去,俞伯牙如期赴约。但林子里不见钟子期的踪影。一种不祥之兆向他袭来。他向乡民打听,得知一年前也就是他俩相见后的一天病逝。伯牙找到了子期的坟墓,墓碑上端端正正刻着“钟子期之墓”几个字。他悲痛欲绝,深知这世界上从此再没有了知音。他哭着在坟前弹奏一首恨别曲给他的知音听。琴声悲天呛地,哭声撕心裂肺。一曲终了,他抹干泪水,扯断琴弦,将他心爱的七弦古瑶琴在墓碑上摔成两截,并发誓永不复琴。是的,知音已去,此琴何用!

俞伯牙回家种田伺豚,娶妻生子,孝敬父母,日子过的自得其乐,对他曾经发生的事如同隔世,后百岁而终。

从此,中国汉语词典里就多了个“知音”这个词。知音与知心知己同义,但更典雅更神韵。

我旅游去过武汉汉阳月湖边上的古琴台风景区。那坐落在湖边的俞伯牙钟子期的两尊塑像形象古朴,栩栩如生。牌坊上“古琴臺”三个大字雄挥苍劲。虽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和无数次战乱洗礼,这座古建连同那历朝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在那个艺术长廊里留下的大量墨宝至今完好无损。这个事实说明上至统治者下至贫民对这个故事是认同和褒扬的。且看后人的一幅对联:

钟子听琴荒径入林山寂寂;

谪仙捉月洪涛接岸水悠悠。

(未完)

有限的生命

2021/05/31 – 4:57 下午

欠了很多篇很多篇稿,那种感觉真是太糟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实在是太差了。辜负了很多跟我交流,对我有期待,发给我PPT的老师。

只能继续加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工作当中去。今天又是大暴雨,向那些在暴雨中为大家检测核酸的每一个工作者和致敬,众志成城,携手抗疫,广州加油!